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第一道健康防线。在皮肤病的范畴中,特应性皮炎(AD)有着“皮科一号病”的别称,它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更在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造成了沉重负担。
5月25日是国际爱肤日,为深入探究特应性皮炎这一疾病,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新华网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王晓阳教授,围绕特应性皮炎治疗及管理等相关问题,与网友展开深入交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王晓阳教授(左)做客新华网
正确认识特应性皮炎,告别“瘙痒”人生
特应性皮炎被称为皮肤科“一号疾病”,源于其庞大的患者基数与沉重的疾病负担。数据显示,仅2019年全国该病患者已超过3500万,且病程呈慢性、复发性特征,使其成为皮肤科门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除了出现皮损或瘙痒等症状,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还会合并其他疾病,像哮喘、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等,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
谈及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王晓阳教授补充道,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由2型炎症主导的免疫系统性疾病。在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2型炎症反应中的关键细胞因子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致使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皮肤出现皮损、瘙痒等典型症状,这一系列免疫反应正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核心所在。
此外,王晓阳教授指出,2型炎症的影响范围广泛。在皮肤领域,除了特应性皮炎,2型炎症还可能引发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结节性痒疹、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疾病;在呼吸道,常见的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也与之密切相关,“从本质上来说,2型炎症是一种免疫失衡,主要引发特应性疾病。”
王晓阳教授进一步表示,特应性皮炎患者容易合并其他2型炎症相关疾病。许多患者先出现皮肤症状,随后逐渐发展出呼吸道症状,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甚至还会出现食物不耐受、消化道症状等,“最新研究还发现,患者可能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部分研究甚至提示特应性皮炎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潜在关联。”王晓阳教授说。
特应性皮炎治疗新突破:对因治疗、精准干预,开辟个性化诊疗新路径
在皮肤科临床诊疗中,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差异化方案。王晓阳教授介绍,临床通常将特应性皮炎分为轻、中、重度,治疗手段随病情升级而逐步强化。对于轻度患者,外用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中度患者常需采取外用与系统性药物联合治疗;中重度患者需启动系统性干预,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无论病情轻重,基础护理均是治疗的核心基石。”王晓阳强调,患者需在衣、食、住、行、洗、护等方面全面调整:穿着宜选择纯棉、宽松、浅色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上明确过敏原者需严格规避,急性发作期暂避辛辣及高组胺食物;居住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避免暴晒与极端温度;清洁时控制洗澡频率与水温,选择温和清洁产品,浴后及时涂抹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
对于传统治疗应答不佳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创新药物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王晓阳教授介绍,生物制剂能够精准靶向炎症通路发挥作用,在缓解皮损和瘙痒症状方面具有着良好效果。此外,近年来一些小分子药物也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很多已经纳入我国医保目录。医生可以为符合这些药品医保适应症的患者选择使用此类药物,从而更好地解决疾病的困扰。”
从基础护理的全程贯穿到创新药物的精准干预,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正走向个体化、精细化,临床需结合病情、患者需求与药物可及性制定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以提升依从性,实现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与预防复发的目标。
如何摆脱特应性皮炎困扰?规范化全程管理是关键
特应性皮炎频繁复发的过程中,有环境“外因”也有患者“自身因素”,目前不少患者对疾病认知仍存在误区,对规范治疗和长期疾病管理的意识有待提升,易陷入“诊断-治疗-停药-复发-再治疗”的循环中。长此以往,患者也容易丧失治疗信心,从而导致病情反复及加重,影响生活质量。
谈及患者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误区,王晓阳教授首先指出“激素恐惧”是较普遍的现象。她解释,外用糖皮质激素是轻中度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如选择合适强度、控制使用面积与疗程),在缓解皮损与瘙痒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应,“长期滥用或不当使用激素可能引发副作用,但也不要盲目地拒绝激素,因此贻误治疗。”
第二个误区是轻视疾病潜在风险。特应性皮炎常作为“特应性进程”的首发表现,若控制不佳,可能继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共病。王晓阳强调,当医生建议使用生物制剂等创新疗法时,意味着病情已达中重度,及时干预可阻断炎症级联反应,降低全身受累风险,“部分患者因担忧药物‘副作用’而拒绝规范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反而需承受更多治疗成本与健康风险。”
第三个常见误区是 “见好就收” 的治疗态度。特应性皮炎作为慢性复发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长期管理。王晓阳提醒,未经医生评估擅自停药或减药,极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治疗目标不仅是短期控制症状,更需通过长期管理维持缓解状态,减少复发频率与严重程度。”
此外,在特应性皮炎治疗进程中,王晓阳教授同样也强调了规范化“全程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长期管理要点,她介绍,特应性皮炎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管理需个体化。新生儿患者需家长加强护理;老年患者尤需注意衣、食、住、行、洗、护,若合并基础病需同步控制;青年与成年患者要学会成为自身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医生的医嘱定期复诊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严格遵照医嘱执行。
“特应性皮炎的管理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医生应制定个性化方案并科普教育破除误区,患者需树立‘疾病管理者’意识,主动记录病情、参与治疗决策。”王晓阳表示,随着创新药物纳入医保,规范化治疗可及性提升,公众应正确认识疾病的慢性本质,避免因误区延误治疗,通过早期干预、全程管理与精准治疗,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生活。
从认知革新到科学干预,从短期控症到长期管理,特应性皮炎的“破局之道”在于“规范化”与“个体化”的深度结合,唯有医患携手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疾病的全程掌控,打破反复发作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