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下午,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在京举办。首场圆桌环节,北京市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丰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局长于曦,河北省保定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保雪围绕《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特色打造》进行了讨论,该环节由新华网主持人刘燕主持。
李保雪介绍了河北省保定市在推进数字转型过程中的相关举措。“首先,我们着力打造数字平台,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和保定市智慧教育平台,为更多教师,特别是边远县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其次,我们注重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培训、督导、评价和激励四种方式,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此外,今年9月份我们在全市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兴趣。”关于数字化进程中的不均衡问题,李保雪表示,“我们正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正推动教学改革的步伐。李保雪以保定市第一中学为例进行了介绍。这所百年名校通过引进因材施教的教学系统,打造了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教师、学生与平板的互动,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个性化辅导,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此外,在体育训练方面,智慧训练系统的引入也使得训练更加科学化。
数字化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信息的整合与使用便利,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资源,李保雪认为,首先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保定地区通过国家平台、数字教学平台以及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每位教师都拥有账号,能随时调动各平台上的教学资源,目前这些资源的使用率非常高。”其次是区域外资源的融合与共享。“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期望通过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丰富和拓展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评价体系面临挑战。李保雪表示,目前保定已建立对各学校的评价框架,主要集中在教学评价方面,如通过智能系统进行考试和考情分析,以了解学情、教情和校情。然而,在教育评价的四个维度中,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相对容易,综合评价则较为困难。“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数字赋能来强化思想品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目前,全面评价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数字赋能实践中不断探索。”
“数字教育的提升应紧密围绕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教学资源将更加丰富多样,涵盖更广泛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教学交互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涉及教师、学生、平板设备及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等多个方面。教学评价将变得更为精准和全面。”李保雪认为,在设计未来的数字教育攻坚和赋能计划时,应聚焦于这些变革,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生成式智能课堂和试点项目,可以打造一批样板,从而全面提升区域内的数字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