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思政课的多课程协同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全覆盖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其一,拓展与创新线上教学。建设丰富的线上思政课程资源库,包括视频讲座、互动课件、电子教材、案例库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学习管理系统、社交软件等工具,组织线上讨论、提问解答、同伴互评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开发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让学生在线体验历史事件、社会现象,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虚拟的思政教育场景;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推送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其二,要优化线下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法,提升课堂互动性和思辨能力;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企业、社区等,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教育的真实感和体验性;邀请专家学者、行业精英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会,拓宽学生视野,深化理论认识;设计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思政理念。其三,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策略。结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深度讨论,设计混合式学习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利用线上资源让学生预习,线下课堂则用于答疑解惑、深入讨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对于无法面对面授课的情况,采用直播或录播的方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同步接受思政教育;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反馈与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学生、教师的意见,评估教学效果,持续优化教学设计。
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流程,全过程实施思政课程教学。在课前,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与教材,精准识别可以融入思政教育的知识点,设计出既符合专业需求又蕴含思政内涵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生硬的思政植入,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自然地将思政理念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例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想碰撞,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课后反思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也是集体智慧的汇聚点。在课后,教师应定期审视自己的教学策略,识别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与同事分享成功经验,共同探讨思政课程教学的最佳实践。通过持续的反思性教学,教师能够更加自觉地融入思政教育,提升自我评价和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进而优化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
要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丰富思政课程协同教学体系。其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例如,采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设计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项目,如社会调研、公益活动、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其二,加强教师团队的协作。例如,优化团队协作机制,确保每位思政课程教师至少与一位专业课程教师结对,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建立定期集体备课会议,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其三,加强校企协同。例如,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接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感,从而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者:姜边,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3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两个确立’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3SKSZ0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