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年到,新岁新气象!大年初一,也就是我国古代的元旦。这一天,清宫中仪式繁忙。从雍正皇帝开始,元旦开笔成为固定的仪式。皇帝在午夜时分洗漱完毕、穿好冠服后,先在养心殿各处拈香,然后在东暖阁举行开笔。
仪式会使用特定的文房四宝,如笔管上刻有“万年青”的毛笔;还有特定的陈设——斟满屠苏酒的金瓯永固杯和皇帝亲手点燃的玉烛长灯。这些用品在仪式结束后会收存起来,留待来年再用。
清乾隆 金嵌珠石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玉烛长调烛台
故宫博物院藏
开笔完毕,不过凌晨时分,皇帝会吃上新年第一顿饭——饺子,寓意“岁更交子”。为了纪念建立清朝之初牺牲的将士,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便定下规矩,除夕夜要吃素馅饺子。不过,这个规矩到了清代后期也被逐渐打破。清宫《膳食档》记载,光绪十一年,“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
猪肉菠菜饺子
图源网络
皇帝吃饺子以十二为记,不但象征着十二时辰的轮转更替,也让人想到轮替职岁的十二生肖。今年是癸卯兔年,作为十二生肖中最为软萌可爱的生肖,兔子形象从古至今都受备受人们的喜爱。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通过故宫里的兔文物,来看一看兔子在历史舞台上的形象吧。
青玉兔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
兔子在中国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玉石雕刻成的兔形冠饰。远古时代,人们认为美丽珍贵的玉石材料具有沟通天地、承载吉祥的“灵性”,用玉石来雕琢兔子的形象并做成佩饰,足见当时人们对兔子的喜爱与重视。
新石器时期 玉兔冠饰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商代的青玉兔,厚度仅有2毫米的青玉片上,商代先民用轻巧简练的手法刻画出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兔子的眼睛处甚至还有朱砂装饰的痕迹。这样的兔形玉饰在同一时期的考古遗址中屡有发现,这不仅是因为兔子活泼灵动的形象惹人喜爱,更是由于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通过与兔子的朝夕相处,赋予了它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
商 青玉兔
故宫博物院藏
《礼记》将兔子列为宗庙祭祀中的八种牺牲之一,认为它有“明视”的特点。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兔舐豪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意思是兔子舔舐自己的毛即可受孕,幼崽从口中生出,尽管这只是古人对自然认识不充分而产生的天真想象,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兔子强大繁育能力的认识。而有趣的是,相传“兔子”的名字,也正是由“吐子”的谐音而来。
清 冷枚 梧桐双兔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古人在观测天象时,发现月球表面的阴影隐约呈现兔子的形象,于是“玉兔”又与皎洁的月亮发生了联系。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吟诵,“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清静静,为什么肚中还养了一只兔子?在民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传说也广为流传,兔子更被赋予了护佑健康、象征长生的美好寓意。
唐 月宫纹铜镜
故宫博物院藏
也正因如此,以兔子为形象的玉器几千年来始终流传不息。随着制玉技术的精进,“玉兔”的形象、样式也愈加丰富多彩,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闻乐见的精美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