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6日电(沈梅)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上海正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服务。
5月5日上午,随着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海主要新闻网站的记者走入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上海市委网信办和人民网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上海站活动启动。
当天,作为活动首站,上海市黄浦区展示了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方面的生动实践。
中共一大纪念馆:为新时代文旅产业赋予红色纹理
当日上午,上海下起了大雨,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人气,纪念馆前游客们撑起伞排好队,有序入场。纪念馆临展厅,《精神之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文物史料专题展》正在举行,这是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25家重要场馆主办的展览。
中共一大纪念馆前游客们撑起伞有序入场 新华网发 (上海市黄浦区供图)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纪念馆观众如云。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启的探寻“初心之旅”2.0活动,受到“Z世代”观众欢迎。参观将角色扮演与智趣闯关类游戏结合,带领现场观众穿越百余年时光,身临其境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伟大历程。小长假期间,约两万观众手拿报纸,与出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神秘“嘉宾”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初心之旅。
“我们要把文物呈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让一大宝贵的革命文物在多元空间内和观众相遇相逢,让他们通过真实的文物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有一个由内到外的认识。”薛峰表示。
这份火热,不仅带动了周边的商业设施,也让“一咖啡”、一大文创产品火出圈。薛峰表示:“观众选购拥有生动红色基因的周边产品,不仅扩大了场馆的宣传渠道,也为新时代文旅产业赋予了红色纹理。”
苏州河黄浦段:把最好的岸线留给市民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上海百年历史沉浮的见证者和记录者。2020年底,苏州河42公里滨水岸线贯通开放。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总体要求,黄浦区聚焦“亲水”以及“开放”两项重点,开展了岸线提升改造设计。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在沿苏州河的公共空间中,黄浦区打造一条“有内容、有记忆、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
鸟瞰苏州河黄浦段 新华网发 (上海市黄浦区供图)
在东段 “苏河之门”(外白渡桥—河南路桥),突出“一江一河”交汇处的门户形象。这里的“最美加油站”、划船俱乐部和樱花谷驿站等,集公益、环保、艺术、时尚四大主题,打造“苏河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时尚新地标”。
谈及在“最美加油站”改造经过,黄浦区建管委市政所副所长张志立介绍:“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清水混凝土和钢结构加上水磨石的设计理念,让原本与其他加油站没有区别的第一加油站变身人文观景平台融入进苏州河滨河空间。”
在中段“苏河之眸”(乌镇路桥—河南路桥),新建的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充分依托街道党建资源优势,全新打造的苏河沿岸标志性党群服务站,围绕“品·南东”主题和服务“全天候”、覆盖“全人群”目标,打造市民游客近悦远来的“零距离家园”实体阵地和“一站式服务”综合设施。
在西段“苏河之驿”(乌镇路桥—成都路桥),九子公园和飞鸟亭融入了苏州河沿岸的整体景观,将通行、垂直绿化、观景、遮阳、休憩、儿童穿越玩耍、照明等功能融为一体,如同一只充满现代感的飞鸟落于苏州河畔。
外滩•中央:高品质城市更新造福人民
今年的五一假期,外滩“第一立面”流光溢彩。在距离外滩不足1公里的外滩·中央广场内,市集、裸眼3D大屏、演出互动等则演绎着另外一种人间烟火。
外滩·中央玻璃穹顶下的裸眼3D大屏 新华网 沈梅摄
外滩•中央项目(179街坊)位于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与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的交汇之处,由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围合而成。街坊内1911至1930年间建成的四组老建筑(中央商场、美伦大楼、华侨大楼、新康大楼)和两条独特的十字形内街。按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总体要求,“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分两期进行179街坊的保护性更新,依据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和修缮原则,提升建筑的结构可靠度和安全性,通过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市民能够在消费的同时体验历史。
作为南京路步行街商业升级调整的一个重要项目,外滩中央广场通过经典建筑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以“商旅文生活秀”的体验综合体为功能定位,与周边乃至整条南京东路商业项目形成错位互补。2021年7月,外滩中央内庭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正式亮灯,成为南京东路百余年来首次出现的穹顶景观,也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增添了一道新风景。
目前,黄浦正在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项目,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金融和商务中心、高品质的公共活动中心,国际活动的集聚中心,彰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魅力。
小剧场嵌入大世界,点亮演艺新消费
一票难求的《赝品拍卖师》、实现国内小剧场版权输出的《翻国王棋》、舞台可以旋转的《小说》……在上海大世界,每天都有20多个剧场轮番上演。据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剧场客流量达三四万人次。
上海大世界内,开心麻花沉浸式剧场《赝品拍卖师》的沉浸式舞台 新华网 沈梅摄
1917年建成的大世界是当年各行各业身怀绝技的人展现才能的舞台,形成了“百戏杂陈,百家齐放”的局面。如今,这座百年戏码头携22个演艺空间和多家潮流消费业态全新亮相,计划打造成为整个演艺大世界中演艺空间密度最高、演艺形态最丰富、演出数量最多的区域。
上海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表示:“以小剧场模式、新消费为亮点,大世界里的20多个剧场全年无休上演剧目,未来一年大概将有1万多场演出。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看一两百人的小剧场;不止是上海,不少长三角的年轻人,于他们而言,拎着行李箱来看戏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上海大世界 新华网发 (上海市黄浦区供图)
近年来,黄浦以“高能级文旅+高品质体验”为目标,围绕“演艺大世界”品牌和功能塑造,深入推进演艺产业生态建设,先后涌现出各类新型的演艺空间和形态,催生了文旅及演艺的新业态新消费。
据介绍,大世界正在通过“潮流消费聚集”的模式,打造“吃个饭上楼去看剧,看好剧下来喝个咖啡交流一下”的场景。目前大世界一楼的沿街商铺已与大世界场馆打通,观众吃完饭、喝完咖啡可以从商铺后门直接进入大世界,实现演艺与消费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