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时代征程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新华网“我为群众办实事”网络平台开展2024“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案例征集,现选登部分优秀案例供交流学习。
在惠企利民政策兑现过程中,“政企民”三方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惠企利民政策落地的堵点难点。
龙华创新——数字科技引领“免申即享”改革
深圳市龙华区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基于数据账户基础建设成果,在全市率先开发“免申即享”系统,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群众免于申报,直接享受政策红利,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改革再造流程。通过数据共享、智能分析、主动兑现等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补贴办理时限压缩了90%。
二是构建数据融合生态。依托“经济大脑”引擎,通过标准化接口、数据共享协议等手段,归集重点企业等数据,并深度挖掘市区业务数据资源,构建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数据融合生态,打破数据共享壁垒,为“免申即享”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三是压缩审批弹性空间。通过公示“免申即享”事项清单和兑现流程,确保所有流程和标准都公开透明,规范业务部门自由裁量权,消除审批“弹性空间”,让审批规则成为显性规则,确保政策执行完全公开、公平、公正,充分保障企业和群众的权益。
广泛覆盖——持续扩大“免申即享”改革影响力
为持续扩大“免申即享”改革覆盖面和影响力,2024年9月,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发布了第五批共32项“免申即享”事项清单。其中助企类25项,包括国家级标准试点或示范项目、金融创新奖励类;助才类7项,包括龙华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龙舞华章计划杰出人才奖励补贴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政策补贴“免申报、零跑腿、快兑现”,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截至目前,已有116项政策补贴实现了“免申即享”,其中,助企类补贴已达93项,助才类补贴10项,助教、助育、助老、助残类共13项。在2024年,成功兑现政策红利超7亿元,惠及超28万企业和群众,累计兑现政策红利20.15亿元,惠及79万企业和群众,实现事项数量全省最多、补贴金额全省最大、事项覆盖范围全省最广、惠及群体全省最众等四个“全省之最”。
实际案例——惠企利民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在助企助才方面,许多企业和人才都享受到了“免申即享”政策的便捷,如龙华区某时尚创意企业数字经济高层次A类人才林先生,通过“免申即享”方式获得资助超60万元;深圳市泰衡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免申即享”方式获得了今年的“工业设计中心资助类(广东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奖励补贴,金额超过200万元。
推出“免申即享”改革后,符合“免申即享”条件的企业在政策兑现期内便会收到政务短信,法定代表人只需按短信提示登陆“i深圳”APP核对拟享受的补贴金额,完成意愿确认后,便可坐等补贴到账。既免去了繁琐的申请材料,又不用担心错过政策申报期。
在助学方面,龙华区六一学校的刘海发老师是“免申即享”改革的直接受益者。今年,他成功以“免申即享”方式获得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补贴9000元。以前,他不仅要忙于教学,还得额外花时间收集、统计班级学生的补贴申请信息,并亲自参与申报流程。每当申报高峰期来临,网站拥堵、登录困难等情况接踵而至,几次因为工作繁忙拖延了申报,差点错过申报机会,这让他既焦急又无奈。
推出“免申即享”改革后,通过信息共享、数据匹配等技术手段,“靶向”为符合条件的个人推送“免申即享”短信。收到短信的个人无需再提交繁琐的材料,只需坐等补贴到账。“这真是太方便了!”刘海发老师感叹道,只需手机轻松一点,便进入了“i深圳”APP的龙华区“免申即享”专区,整个流程流畅而高效。
通过“免申即享”改革,龙华区成功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壁垒,实现以数字科技赋能政务服务,不仅提升了政策的兑现率和落实率,更让企业和群众无需再为繁琐的申报流程所困扰,将政务服务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作者:杨静;推荐单位:深圳市龙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