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为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强代表委员与网民之间的联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新华网推出“我请代表委员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邀请广大网民建言献策。我们将把您的声音传递给代表委员,并公开选登部分网民留言和代表委员回复,同时汇总整理建言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网民“新华JnEA0q”留言:
我是一个学生家长,同时也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和孩子去年寒假出行时遇到过有人倒下面临急救的情形,孩子急切想帮忙但恐慌又无助。我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早期接受急救培训的学生成年后实施救助的意愿比未受训者高很多。孩子在面临家里老人倒下时,除了恐慌,可以简单识别危险、拨打120、知道如何基础止血,或者学习过AED操作,我认为是必要的。当前中小学急救教育还很缺乏。希望代表委员能关注青少年急救教育这一块,守护生命。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黎明华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黎明华回复:
感谢网友朋友的提问。我国每天死于心脏骤停的人不在少数,而且大部分都发生在医院外,如果能够在黄金四分钟里展开急救,很多人就不会死亡。政策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 “加强生命安全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提升全民急救意识的黄金窗口期,中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公民应急素养的黄金期,正如这位网友所说,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早期接受急救培训的学生成年后实施救助的意愿比未受训者高很多。普及急救教育既能提升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又能通过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辐射全社会。
基于此,今年我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要强化政策引领,构建校园急救教育体系。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比如教育部牵头制定《中小学生急救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将急救培训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应分阶段教学,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和体能水平,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基本急救概念,如认识急救电话、常见危险标识,学会简单的伤口冲洗和包扎;中学阶段,可以增加理论知识深度,如讲解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并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关键急救技能。
同时,科技可以助力创新实施模式,破解师资与资源瓶颈。AI、AR等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急救培训的趣味化、场景化提供支撑。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系统化急救培训。当前北京、深圳等地已开展校园急救试点,模式成熟后可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性推进的机制。
还应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教育基础。财政部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各地根据自身财政情况,积极推进中小学 AED 配置工作,优先覆盖寄宿制学校与体育场馆。对于偏远地区,可通过灵活方式,如乡村教师急救培训、“流动急救教学车” 等,保障急救教学的供给。
此外,构建社会协同网络也十分必要。比如对捐赠 AED 设备、培训资金的企业给予所得税抵扣优惠,鼓励公益基金会设立 “校园急救专项基金”等。
总之我认为,让每个孩子掌握急救技能,既是守护生命的底线要求,更是培育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实践。建议以中小学为突破口,构建覆盖全国的 “生命守护者” 教育网络,共同为健康中国筑牢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