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部长刘昆16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更加有力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论述了“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内涵和重点”和“强化财政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摘录如下:
文章提出:为有效应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三是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当前重点把握好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
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政策组合工具,集中财力办大事,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对标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调整完善财政政策,增强针对性有效性,更加注重可持续。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坚持有保有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
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推动财力下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体系,促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公共服务成本相衔接,增强资金分配科学性合理性。
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文章提出:强化财政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方面,财政部门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资源配置、政策供给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主要参与者,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2022年与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衔接,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该加强的加强,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我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可以也必须用好需求潜力巨大优势,实现内部可循环。一方面,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基建投资积极作用,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注重政府投资绩效,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另一方面, 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大力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关键是解决好不敢消费、不便消费、不愿消费等突出问题。推动稳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升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强重点城市流通保供体系建设,畅通物流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持续释放消费需求。
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爬的坡、要过的坎。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推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小巨人”企业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关键领域产业链和工业基础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畅通经济循环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继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持以产业带乡村,支持地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搞自我小循环,必须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有机衔接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税收等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支持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支持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扩大“零关税”清单,加大压力测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央财政继续安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促进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以上为文章节摘录,标题为编辑所加。编辑 杨润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