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纵深推进,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振兴、塑造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从国内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自主创新重塑产业形态,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经济发展新格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向高端迈进,大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科普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实现自身时代功能。
当前科普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进入新时代,科普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等功能日益彰显,所体现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价值正逐步融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把科普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开展高质量科普已成为事关国运、决胜未来的重大任务。
当前科普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应是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普的创新功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倡导,促进科技前沿知识生产,加速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就是在国际激烈科技竞争中下好先手棋,在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孕育潜能,确保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中国的科普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这是中国科普的生命底色,也是其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命脉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科普事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保证了科普的方向和性质,同时统筹了科普工作的协同联动工作,是中国科普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普的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百余年党领导下的科普历程充分证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科普的基本立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科普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面向时代需求是科普发展的内在动力。顺应时代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面向时代需求,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科普的优良传统,也是科普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普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及时回应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这是科普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永葆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些在长期实践中关于科普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
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必须很好地解决当前科普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普能力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但当前还存在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尤其基层科普能力不高、科学精神弘扬不够、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深层原因包括:一是对科普的价值尤其在创新中的价值认识不够,“两翼同等重要”在行动上落实不够有力,大科普工作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落实,社会化协同的科普格局还未完全构建;二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中发挥科普的贯通联动作用不够,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合力、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三是信息技术革命、绿色发展要求、人口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对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提出新要求,科普的内涵和理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普工作应变不够,方式方法上未能完全及时跟上时代变化。
科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广大科普工作者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科普“六性”规律和原则,深化新时代科普功能定位和内涵认识,着力围绕创新链优化完善,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一是坚持科普的人民性。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科普需求,建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科普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科普平台,不断加强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发优质科普资源,注重应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着力解决科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高科普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精准性和渗透力。
二是突出科普的引领性。突出科普的价值引领,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科学理性和科学素质,以科学文化的全社会弘扬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科普在表现形式上要充分体现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结合、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探索创新表达方式,催生和扶植优秀科普作品,强化公众对科学的深层认同。
三是注重科普的科学性。有力占领科普阵地,牢牢把握科普舆论主动权,把真科学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加强科普作品的科学性把关,开展科学、严谨、权威的精品创作和内容生产。要坚持反对伪科学,特别是要和以科普的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影响稳定的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强化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激励引导高水平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与专业转化团队合作创作传播优质科普资源。
四是体现科普的时代性。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迭代之变,构造科普新平台,应对客体需求之变,构造科普新场景,应对社会前进之变,构造科普新治理。面向时代需求,聚焦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打造“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发挥科普是知识和信息配置重要方式的作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科普,深化跨界跨领域交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五是强化科普的融合性。用“科普+”和“+科普”,推动科普与学术、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等方面融合发展,发挥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科普与教育改革、科普与人才培育、科普与社会治理等相贯通,更好地实现科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是拓展科普的开放性。加强科普国际交流,推进国际科学素质标准建设,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科技人文交流,持续实施科学素质交流合作项目,推动文明互鉴、成果共享。打造构建有中国创新发展特色的科普话语体系,通过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创新故事、科技惠民故事,助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 王挺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谢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