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念奴娇·过洞庭
词作者:张孝祥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郭兆龙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点击收看·
【赏析】
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豪迈气概,体现了高洁忠贞的节操。
张孝祥(公元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状元及第,历任秘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等职,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于芜湖因中暑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张孝祥工诗文,最擅词体,其词风雄浑豪放,既有抒发爱国豪情之声,又有描绘清丽景色之辞,与张元幹齐名,共称南渡初词坛双璧,今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一位名叫念奴的歌伎,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十一种变体。
这首词作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此前张孝祥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政绩斐然,却遭谗言而罢官。他离任北归,途径洞庭湖时赋此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豪迈气概,体现了高洁忠贞的节操。
词在开篇点出时间和地点:在中秋前夕,洞庭湖风静无波,湖水与青草湖相接在一起,一眼望去浩瀚无际。这景色有多纯洁多美丽呢?词人后续连用两个比喻,分以玉镜和美玉比喻洞庭湖的澄澈,词人只一叶小舟,荡漾在这万顷无垠的美丽景色中,多么悠然自得。后句词人围绕“表里俱澄澈”继续刻画洞庭湖的夜景,月光将自己的光芒分给了湖水,那是因为湖水清澈,所以可以反射月光,前文说湖如玉鉴,那么能倒映出天上的银河也不是一件惊奇的事情。上片末句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写词人自己心境,他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而他自己的心也如洞庭湖一般澄澈清明,所以这种“悠然心会”的妙处,该是心物合一的状态。
过片处,交代自身境遇,说自己曾在广西为官,这一年我清正廉洁,我的胸怀高洁如冰雪,这一切只有日日陪伴我的月光才能够知道。洞庭“表里俱澄澈”,我亦“肝肺皆冰雪”。词人写洞庭湖的澄澈未必不是在写自己的胸怀,词人虽因被谗而免职,如今生活窘迫,头发稀疏,衣裳单薄,然而词人问心无愧,所以词人仍能安稳从容地泛舟与洞庭湖之上,并且气概豪迈,以江水为酒、北斗为器、天地万物为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末句化苏轼“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改月下起舞为自身荡舟畅游,虽然情景不同,然而二词之间物我两忘、超尘脱俗的气概却十分相似。
这首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极为独到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
撰稿:江合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明清词谱史》《宋代文学概要》等,出版自作诗词《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主编《清代词谱丛刊》。
诵读赏析:郭兆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北京新闻》播音员,主任播音员。纪录片配音:《锻造雄师向复兴》《遍地英雄下夕烟》《钢铁脊梁》《李兆麟》等。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