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市兰山区,有这样一家乡镇卫生院,占地面积10余亩,建筑面积15596平方米,设置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等15个临床科室,拥有多种大型设备,这家乡镇卫生院便是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心卫生院。如何在医防融合新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义堂卫生院有一条自己的独特路径。
转变思想内调结构,规范提质增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医保DRG付费政策的不断改变,义堂中心卫生院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在总量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内调结构,从住院向门诊增量,从限制传统学科向创新型业务和非医保项目增量。
建立DRG专项管理机制,成立DRG付费改革领导小组,联合医保、医务、病案、信息等部门,制定《DRG付费实施方案》,优化病案首页质控、临床路径管理、成本核算等制度。
强化全员培训,开展DRG政策解读、编码规则、成本控制等专题培训20余场,覆盖医务人员300余人次,推动从“按项目付费”向“价值医疗”思维转变。
培育和发展传统小科室,提升中医适宜技术在全院的推广和应用,例如眼科、耳鼻喉、口腔,新增设产后康复、皮肤美容科、中医护理灸疗室,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特色需要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医保收入和非医保收入,做到医院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
面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时代命题,义堂中心卫生院将以DRG付费改革为契机,持续深化“守正创新、医防融合、数字赋能”三位一体战略,推动医疗服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义堂经验”。
突出四早健康理念,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
在追求全民健康的道路上,“四早健康理念”——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为关键指引。积极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是将这一理念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
医防融合工作需要全员参与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堂中心卫生院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持续做好1+X医疗服务走基层和健康科普四进活动。创新性提出健康义诊+科普宣教+中医体验相结合,慢性病管理延伸至亚健康人群管理相结合的主动服务模式,突出“早宣教、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的医防融合理念,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临床诊疗无缝衔接。
组建“健康讲师团”,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健康讲座,2024年,义堂中心卫生院积极组织开展医疗服务走基层活动48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活动27场,营造全民参与的健康生态。
想要实现全力“治”与“康”,首先需要做到引流、总控与分流三步走。义堂中心卫生院根据分诊引流、门诊总控、专业分流的慢病一体化管理原则,设立医防融合门诊,由各临床内科主任、业务骨干和公共卫生医师共同轮流坐诊,结合基层常见病种,制定多个病种的标准化临床路径,整合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服务,通过肾内科、心脑血管科、内分泌科、眼科、康复科进行慢性病并发性疾病的专业化正规治疗。
在慢病管理的过程中,家庭医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义堂中心卫生院积极推动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向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过渡。医院组建2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将临床内科医师、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组队,设置多种家庭医生有偿服务套餐签约包,突出中医适宜技术治未病的理念,进行入村入户签约,在完成一次健康随访的基础上,推进全镇居民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
同时,搭建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诊疗数据、公卫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医生端可调阅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并加强主动履约和家庭医生团队的随访服务。
新质生产力赋动能,不断夯实镇域医共体建设
根据“镇强、村稳、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总体格局,义堂中心卫生院搭建“区—镇—村”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诊疗数据、公卫服务信息实时共享,辖区村卫生室全部纳入镇域医共体签约,共享中心卫生院优质资源,落实分级诊疗、合理导诊分流患者,进一步优化整合镇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镇域医共体建设。
依托5G技术,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服务体系,
通过医防融合与新质生产力赋能,辖区居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镇,大病逐级往上转”的分级诊疗模式。
依托一系列改革,2024年医共体实现转诊门诊3547人次,住院2014人次,2025年,医院将根据“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依托双向转诊信息管理平台、慢病三高平台、微信医购网络商城等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镇域医共体的内涵建设,力争建成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镇域医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