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圆满落幕。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等原因,亚洲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委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发起面向全亚洲青年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案征集”活动,鼓励各国青年为文化遗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创意性解决方案。该活动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5000余名青年代表参加。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由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多国组成的20支代表队和来自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等10位亚洲国家的专家学者120余人齐聚中山大学,召开了“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
论坛期间,二十支国内外代表队先后展示了自己的创意方案,就文化遗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各自的创意方案,与会的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家对各国青年的创意方案进行认真点评。
(亚洲文化遗产青年论坛参会人员大合影 图片来源:论坛主办方供图)
在优秀提案展示环节,亚洲各国青年从气候变化对建筑遗产本体产生的影响,对活态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等多个问题,提出了创意性方案,包括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加强动态监测、提升排水系统与进行数字修复等,预防与处理气候变化影响的全过程措施,从遗产保护责任的角度提出完善社区参与以及增强游客宣传教育等的多主体措施。
(院长徐红罡教授致辞,各教师代表参与青年论坛启动仪式)
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合作培养环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张朝枝教授先后向与会各国代表介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的基本情况,表示期待与亚洲各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合作内容与形式。
此外,与会青年代表还围绕活态遗产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监测、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遗产的科技创意展示等主题,分别在珠海会同古村、洛阳龙门石窟、定鼎门、应天门等地开展了现场研修活动,青年代表们根据论坛专家们事前给出的研究问题,组织跨国合作小组针对每一个特定场景的特定问题进行观察,最后各组形成对相应案例的保护与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思考,由各国专家代表进行点评与总结。
本次论坛是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支持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具体组织的一次对“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落实的尝试,强调通过推动各国青年人就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展开交流,形成各国青年人之间、教师及其机构之间互动机制,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及其稳定机制建设。(胡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