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纪念唐伯虎逝世500周年扛鼎之作,孙炜全新力作《唐伯虎传》一经中信出版社推出,受到各方关注。著名艺术家、全国美协原副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何家英阅读后指出:“此书以深入浅出之笔触,将唐伯虎一生际遇写得妙趣横生,使吾等恍若一见其有血有肉之生命。在我看来,此书撷取史料之丰富,视角之独特,或是所见唐寅传记中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作品。”
孙炜新著《唐伯虎传》
作为一名艺术史学者、传记作家和资深媒体人,孙炜在撰写《唐伯虎传》时以艺术收藏史这个崭新的视角从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往对唐伯虎的研究,常常着眼于他存世最早期的名作——唐伯虎17岁时创作的《贞寿堂》画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以证明这位天才少年的飞骞绝迹。而作者从书画鉴定谈起,说明唐伯虎21岁在其老师周臣画上的题跋尚处书法稚嫩,不可能在17岁时表现出成熟的书体,此画应该是在他约二十七岁前后的作品。导致后世这场误会的真正原因,是收藏家在装裱《贞寿堂》时混淆了作品创作时间的前后次序;再比如,国家有关专家在鉴定唐伯虎存世作品时产生了真伪争议,有些专家人认为唐画假而字真。而作者通过梳理浩瀚史料,在书中证实了唐伯虎生活在“弘治中兴”时期,由于其作品畅销,他本人直接参与了由其师弟孙育为核心的书画造假活动。这些例证为我们重新认识唐伯虎,又打开了一扇扇新窗户。
著名中国画画家、作家王为政在评论《唐伯虎传》时指出:“孙炜是常州人,与苏州比邻,生长于小桥流水、杏花春雨之中,自能体味六如居士的一呼一吸。孙炜又是资深记者,同时,他对于书画鉴赏和收藏也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更成就了他的独特才华:将自己所见所闻所历所思付诸笔墨。浓浓的地缘情和执着的考据癖,使他如福尔摩斯般追踪探案,将唐伯虎的点点滴滴了如指掌,然后娓娓道来。真实的唐伯虎,岂止‘风流才子’?书中所展现的,不仅是唐伯虎挥毫泼墨的书画才华,姿肆汪洋的诗酒生涯,披肝沥胆的挚友真情,更有对天妒英才、劣币驱逐良币的历史悲剧的愤懑呼号,令人掩卷深思,仰天喟叹。”
中信出版社新书《唐伯虎传》
据了解,在《唐伯虎传》出版之前,应出版社之邀何家英审读了此书。何家英在撰写《一部值得一读的唐伯虎传记》推荐序中写道:“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令唐寅之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他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这般的风流韵事依附其一身?孙炜先生历时十年,遍查诸多史料,著就一部材料鲜活的人物传记,将唐氏英姿飒爽、天资聪慧的一生,描绘得风生水起,缤纷多彩。既畅述其科举之多舛,与挚友交游之活泼泼经历,又道其家事、婚姻及失亲丧乱之痛,更描绘了他肆意不羁、流连青楼之风月韵事,兼顾其诗文、书法、绘画之艺术成就与碑帖、字画收藏之历程,全方位呈现出一位天才艺术家不甘平庸的人生。唐伯虎一生虽桀骜不驯,屡经困厄,起伏跌宕,但依旧以笔作剑,以墨为锋,书写心中志气,擘画出世间万象,成为中国书画史上一座名山。至于‘唐伯虎点秋香’孰真孰假?后世又是如何演绎而成?书中皆有详述。”
何家英还指出:“书中钩沉出诸多明朝之文化名人,无形中亦将明代之重要书画家与历史人物简要评点,显示尔等卓乎不群之才情,皆展露无遗。读罢孙炜先生这部《唐伯虎传》,彷佛得见一部缩小版之明代艺术与收藏史,数百年前之明朝中期苏州之文化形态亦得以浮现眼下,须眉齐全了。无论立于美术史、收藏史之视角,抑或了解古人之维度,乃至当下茶余饭后之阅览,此皆为一部甚值一读之传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李燕一直呼吁大众多读书读好书。在推荐此书时,他讲得更是简洁明了:“唐伯虎是传统文化长河中闪烁奇光异彩的人物,其身后留下的诗、书、画代表着明代文人的特质,然而流传最广的却是他点秋香之风流以及桃花坞的浪漫。欲知真实唐伯虎的历史形象、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翻看此书,答案尽在其中。”
《唐伯虎传》作者孙炜
而此书作者孙炜在接受采访时说:“此书出版上架才几天,我就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有人问我,五百年前的唐伯虎对我们今人还有什么现实的启迪意义?我说,这个题目太大,我很难回答,不过,我自己从唐伯虎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到两点最深切:一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怀抱着向好的欲望,这是唐伯虎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绝地逆飞,走向成功的动力;二是唐伯虎的后半生行稳致远,诗书画成就卓著,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心态。如果要总结经验的话,我认为唐伯虎的确做到了:不纠结过往,不担心未来,过好了属于他的当下每一天!”(文/邢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