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词作者:苏轼
撰稿:冯倾城
诵读赏析:李仓卯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点击收看·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这首醉归遇雨的遣怀之作,反映了词人屡遭挫折、始终潇洒豁达的胸襟。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死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等。以欧阳炯词《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四仄韵两平韵。另有双调六十三字及双调六十字等变体。苏轼这首《定风波》是代表作品。
由小序可知,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词人与友人们春游,在沙湖道(今湖北黄冈东南方)突遇风雨,有带雨具者先行离去,同行者则颇感狼狈,词人却处之泰然,如常踏歌而行。过了片刻,天气转晴,便创作了此词。其时正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而这首醉归遇雨的遣怀之作,也反映了词人屡遭挫折、始终潇洒豁达的胸襟。
上片刻画雨中的情景和感受,由“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起,词人在狂风骤雨中依然心境舒泰,如常踏歌而行。他感到,就是竹杖芒鞋在风雨泥泞中行走,也比骑马疾驰更为潇洒。怕什么风吹雨打呢?任凭一辈子风雨交加,也要一贯地泰然自若、乐观豁达。事实上,词人仕途坎坷,政治上风雨不断,几经贬谪,晚年更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但他始终没有被磨难所击倒,他不羡慕肥马轻裘的尊荣生活,他更乐意跟老百姓一样过“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民生活。他切实地深入民间,坦然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下片述说雨后的境遇和思考。微冷的春风吹醒了词人的醉意,温煦的余晖又从山头那边映照过来。在归途上回看刚才急风疾雨之处,已没有了风雨,也没有了斜晖。归途所遇,冷中有暖,时雨时晴。种种自然现象,充满了哲理,印合了人间祸福相依、逆境中存有希望的辩证关系。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更见词人哲思体系的升华。面对大自然中的风雨,词人反观内心,升华到“无雨无晴”的精神境界,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顿悟,使苏轼从人生困顿中得以超脱。
全词情景交融,寓意深远,旷达超脱,体现出词人作为一位哲人的深刻的生命领悟和高尚的胸怀情操。
撰稿:冯倾城,清华博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澳门中华诗词》主编。入选《中华诗词》吟坛百家。
诵读赏析:李仓卯,青年演员。主演影片《青春之骏》《永远是少年》,曾获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展映单元最佳男演员;“夏青杯”朗诵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诗歌之王》传颂季全国诗歌朗诵大赛第一名。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