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兼具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进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库存图书既是出版单位的主要存货,也是出版单位的核心资产,图书库存积压是我国出版业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需要立足现状,探寻破解图书库存积压顽疾的良策。
近年来,由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和全民阅读风潮的兴起,民众对图书等出版物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图书库存积压问题不可避免。出版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图书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议和策略,从而有效解决库存积压顽疾,优化库存管理,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要把握供需结构规律,规避库存积压风险
图书库存管理是涉及关于编、印、发、财务等诸多流程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出版单位从战略层面进行宏观规划和引导,也需要微观谋划和实施。据相关显示,近五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滞销品种已经从2019年的89.9万种增长至2023年的103.6万种,而2023年销量小于5本的图书多达82.2万种。年销售量低于10本的图书约占全部图书种类的43.8%,年销售量低于5本的图书则约占全部图书种类的34.3%。
供需结构是图书库存管理考虑的根本性因素,而供需结构失衡是导致出版业图书库存积压的根本原因。市场对于不同类型图书的需求大相径庭,“畅销书”的成功秘诀难以捉摸。出版单位应充分考虑本单位资源禀赋,通过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读者需求研判等环节,科学印量决策,降低销量遇冷、图书滞销、库存积压等问题风险。
出版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业务管理与市场发行脱节、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图书出版管理不畅的主因。在财务管理融入图书生产全流程中,财务和业务部门双方极易产生脱节,业务人员不懂财务,财务人员缺乏参与业务流程的经验,不能形成良好的产销平衡;当业务与市场发行部门脱节时,业务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图书的市场发行状况,从而降低出版单位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敏感度,出版物随时面临过时和产品积压困境;出版业实行计划管理体制的时间较长,市场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而行业从业人员的市场思维较弱,竞争意识和市场服务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激励及约束管理机制。
小众类图书尤其是学术类图书虽然学术价值高,但往往因为其市场需求小而导致出版单位库存压力大,供需结构经常性失衡。以科学出版社为例,作为以出版学术书刊为主的开放型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主要出版涵盖综合指导、学术、科技和科普四大类科技期刊,这些出版物均属于小众图书,销售额和销售量并不理想,市场需求不大,当市场有需求时又出现没有库存的现象。小众图书长年累计下来往往会因供需失衡产生大量库存,进而出现出版物库存积压问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来推动数字管理平台的搭建,重塑业务管理流程,促进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和市场发行管理的融合,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图书选题策划、发行订货、绩效考核、库存管理等一体化的融合管理,并对库存图书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环节,充分完善出版单位的科学管理机制,从而达到有效缓解库存积压顽疾、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科学预测读者需求,精准选题以销定量
读者对于图书内容的需要和标准在不断提高,出版选题要“求精”,出版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选题方面一定要精益求精,避免跟风出版、低品质出版、同质化出版等问题。出版单位要对读者阅读习惯变化开展调研,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对潜在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判断和预测,成立选题策划部门,选聘一批经验丰富的老编辑,组成策划选题专家小组,进行科学的论证,摒弃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选题,提高选题论证的科学性,从出版物供给源头上缓解库存压力;首印要“维稳”,出版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加强联系和配合,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以真实、精确的市场数据作为确定印制数量的决策依据,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印量,从而达到“以需定产”“以销定产”的目的;加印要“勤快”,每周高频率核对图书的发退货情况,实时检测各处经销商和平台的实际销售情况,根据当前库存科学加印,既要保证图书发货及时,又要避免因加印过多造成的库存问题。
加强培育数字出版新业态,创新内容生产方式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各种媒介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各种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越来越高。数字化时代对国民的阅读习惯和行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选择网络阅读或数字化阅读,对纸质图书的需求不断缩减,传统的图书阅读率也持续降低,读者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图书供需结构。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出版融合的日益加深,也为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出版促进出版业在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产品形态等方面产生新变化和新发展,重新整合、重组、优化数字内容资源,培育线上阅读、数字教育、数字动漫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实现并推广5G+VR 虚拟沉浸式阅读、5G+AR增强现实阅读、5G+MR 混合现实阅读等新方式,提升内容产品附加值,综合开发和利用全产业链,加快出版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创新知识传播模式,短视频引领知识破圈
在营销方面,近年来图书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已经由线下转为线上,直播电商已经成为图书线上销售的主渠道。销售策略的制定、销售人员的管理、销售资源的投放等均会对图书的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出版单位要创新营销方式,精确凝练图书卖点,同时也要避免因过度包装产生的成本和价格上涨,避免无效营销导致的库存图书积压现象。
短视频平台既是知识破圈的重要载体,又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文学与直播相结合,可以使出版物直达市场,打破传统出版渠道的限制。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用户会选择通过观看直播购买商品,超四成用户将短视频平台作为主要消费渠道。直播可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短时间内捕捉目标受众,使营销链条大为缩短,实时为受众输出优质内容和产品。同时,线上直播可采取线上折扣、满减等促销活动,将库存图书打包成套装书或捆绑热销图书出售,达到快速处理库存图书、直接拉动图书销售以及节约库存成本的目的。当下,图书直播早已渗透到出版领域,三联书店、中信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均进行有益尝试,并收获了不菲的成绩。
良好的出版物供需结构是出版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出版单位应密切关注图书库龄,根据实际销售状况及时调整图书库存,线上线下同时发力,让库存降低至安全线水准,最大限度地消除库存积压造成的浪费,推进出版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印刷学院 王关义、智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