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质生产力对社会经济重大变革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它已逐渐成为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要新兴力量,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高效性、绿色性等特点和对高素质劳动者、数字智能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内容的需求,牵引职业教育政策创新,驱动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并支撑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驱动、交相赋能,进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牵引的职业教育政策创新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职业教育政策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创新性、高效性特点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政策制定者需打破传统思维,出台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对于那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将最新技术融入教学资源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通过财政补贴或税费抵免等形式,以补偿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投入成本。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项政策、资金支持,促进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估和认证机制,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进行认证和表彰,聚焦于将新质生产力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政策还应关注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培养,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鼓励将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到职业院校,特别是那些能够将新质生产力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针对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新介质,政策应引导职业院校加强数字化专业建设,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改革
新质生产力的高效性特点为产教融合模式改革提供了改革动力。职业院校需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人才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优化专业设置方面,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增设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如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使企业能够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最新的技术设备,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采用订单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创新上,要及时引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前沿技术和知识,更新教材和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在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体系,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以实际操作经验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新质生产力支撑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内容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富含数字智能特征的新介质要求职业院校强化数字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智能方面的素养和技能,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形态的数字化转型。如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平台,开发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服务,利用5G等网络技术及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数字智能化升级。同时,优化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程评价等环节,以实现管理流程的智能化,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非物质形态的新材质也促使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素质劳动者队伍的培养也需要数字化升级的支持,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远程教育等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提升他们的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通过新质生产力牵引下的职业教育政策创新、驱动的产教融合模式改革以及支撑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供稿人:杨杨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