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置身京城的馋人,很多时候我的热趣并不在探访名胜古迹,而在口福之乐也。
说到解馋佳处,就不得不提簋街。簋街是一条特色餐饮街,一个值得常去的所在,尤其适合与朋友们一起去大快朵颐。
这地方也没什么好说的,直接撮就是了。这条街的名气,就是大家撮出来的。
晚上是这里最灿烂的幸福时光。尤其是华灯初上时,从东直门桥旁的街口放眼望去,每个店家门前都有一串串的红灯笼,迷蒙的灯光,洒在熙熙攘攘的街面上,荡成一条暗红色的河流,充满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三里屯和什刹海那边的夜生活似乎还没有上演,簋街这边的小店已然热火朝天,那些沾染着厚重红尘的红男绿女,拥挤在这条本应叫东直门内大街的地方。一声簋街,八方响应。争相启齿,百无禁忌。该出手时便出手,该上牙时就上牙。大嘴撮虾,大声喊话,大碗灌酒,大胆吹牛……“斯文”扫地了,心与心的距离也缩短了。各种时尚风物、各种市井八卦、各种饮食流俗、各种逸林掌故……均可作为佐餐谈资,聊助馋兴,津津有味,头头是道。
掰指头算算,许多哥们儿,是在这里“铁”起来的,许多姐们儿,是在这里“磁”起来的……小伙伴们如胶似漆地一直狂欢到凌晨四五点钟,才端碗豆腐脑、拎根黄油条,抹着小油嘴儿满意而归。
遥想当年往事深处,北京人恐怕就没有没听过簋街大名的。去簋街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簋街,只要报出接头暗号:“麻小儿”加“普燕儿”,然后埋头大撮就是了。特别是每逢周末,“麻小儿”加“普燕儿”的美好夜生活会延续得更长久、更深入一些。
“普燕儿”指的是普通燕京啤酒,在簋街盛行一时、不可一世。“麻小儿”则是簋街的招牌和特色菜,全称“麻辣小龙虾”,使用巨量惊人的花椒和辣椒炒制,颜色鲜红,味道香辣,至今余威犹存。厨师在硕大的铁锅里搁上辣椒、花椒、八角等零碎儿,随后把小龙虾成筐成盆地倒进去,再加上椒盐等调料,简单粗暴地使劲儿翻炒,几十米开外都能感受到那喷香的味道和滚烫的气息。2001年7月13日,也就是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夜,簋街100多家店铺至少销出上万斤“麻小儿”(有当时的媒体报道为证)。5000余人在这里把盏高歌、且哭且笑,闹成一锅幸福的粥。而陪伴大家一起狂欢的,就是那名扬四海的“麻小儿”加“普燕儿”。
簋街东起东直门立交桥西端,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在这条全长1442米的东直门内大街上,囊括了京、川、鲁、粤、苏、闽、湘、云、贵、淮扬等各种菜系品种,集结着来自五湖四海、犄角旮旯的各种美食。八方口味,随遇而安。四海荟萃,以馋为本。
令人惊喜的是,那热热闹闹的人群中偶尔还埋伏着某位在电视上常见的大腕儿或老板。寻常看不见,忽然在簋街发现,也跟你一样在埋头苦撮,不仅情趣盎然、简单生动,甚至还会跟你贴心贴肺论起哥们儿。在这里围桌一聊,许多交情嘁哩咔嚓就结下了。
那时候,我也喜欢喊上三五个京内京外的诗友到簋街,来上七八瓶“普燕儿”,再来百十只“麻小儿”,百把块钱就轻松搞定,好吃不贵,友谊却热辣滚烫。除了“麻小儿”,香辣蟹、羊蝎子、红焖羊肉、炖蹄膀、风味烤串等,也是簋街创出来的招牌美味,让人想起来就馋。
如今这簋街,与往年不一般。经过连续多年的重新翻修之后,道路宽了,门脸儿阔了,迎客的门童的笑脸也更加烫人了,而且还新添加了一些火爆的当家菜,比如馋嘴蛙、炖鸭脖、酸汤鱼、铜锅涮肉等。店家在线上线下推出的半份菜、小份菜、积分打卡换礼抵现、赠送代金券、满减、折上折等促销方式,新鲜又有趣,也带来一些美妙的消费新体验和忠实的回头客。
簋街忆馋,馋得美,馋得远,馋成一份饮食文化的人气榜。至于簋街名字的由来,据说是源于老北京的“鬼市”。早年间,以贩卖杂货菜果为主的集市一般是后半夜开市,黎明即散,摊主分别以煤油灯取亮,远看灯影憧憧、人影飘忽,故名“鬼市”,又称“鬼街”。后来有关部门把这里命名为“东内餐饮一条街”,2000年还在街口修了酒爵形状的青铜雕塑,街名也正式用上了更有文化气息的“簋”字。但簋其实不是爵状酒器,而是盛装食物的一种圆口两耳椭圆状容器,在祭祀活动中用来摆放供品,表示礼敬和祈福的意愿,算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写出来是“簋”,说出来、念出来仿佛是“鬼”,给这里增添了不少悬念和神秘感。
2008年8月1日,青铜爵雕塑更换为簸箩形状的青铜伯簋,立在桥头街口,鲜明标识着簋街的滋味。2016年9月,簋街开展整治,2017年5月1日重新开街。前后几年,这里几经变迁,但是那份馋心馋嘴顽强地留了下来。眼下再到簋街行走,曾经的接头暗号,花家怡园、胡大等老店,以及药王庙的小庙门虽然都还在,却总觉得似乎还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一点点纷然杂陈、红火麻辣的滋味?少了一些些那种又爽又飒的烟火气息?
仔细回想,当年老街的旺人气和好心情,是多么让人怀念和珍惜啊。我在簋街忆馋,其实也是在回味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