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榜首,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前十中唯一的非好莱坞作品。这一成绩不仅刷新了国产动画的票房纪录,更标志着一个现象级文化IP的成熟。哪吒系列的成功,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也是中国故事年轻化表达的典范。其背后,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与解码,也有对现代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
文化解码:传统IP的现代生命力
哪吒系列打破了传统神话中“宿命论”的桎梏,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觉醒与“亲情”“责任”等普世价值深度融合。前作中哪吒以“魔童”之躯对抗偏见,续作则通过母亲离世前的拥抱激活其潜能,将亲情作为人物成长的核心动力。这种对传统“父子纲常”的颠覆性改编,既呼应了孝道文化,又赋予角色现代青年的反叛精神,形成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
据了解,影片将三星堆青铜人像转化为“结界兽”,以四川方言塑造太乙真人,并融入天津、东北等地方言强化人物鲜活度。这种“在地性”创作策略,既让传统文化符号摆脱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又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正如制片人刘文章所言,“方言不仅是笑点,更是文化自信的载体”。
影片近2000个特效镜头、4000余人团队的精工细作,展现了国产动画工业的飞跃。导演饺子坚持“锁链必须真实束缚海妖”的细节,甚至为此耗费半年打磨1分钟的打斗分镜。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让《哪吒》系列既保留水墨动画的写意之美,又通过AI视觉技术实现岩浆流体等超现实场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科幻感。
传播启示:破圈逻辑与产业生态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亲情+成长”的叙事主线,覆盖了家庭观影群体与年轻观众。数据显示,其30—39岁观众占比突出,大量中低频观影者因口碑“回流”影院。影片中申公豹因亲情动摇立场的设定,敖丙背负龙族使命的挣扎,均以复杂人性消解了正反派的脸谱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更具当代对话性。
此外,电影热映带动文创市场爆发:泡泡玛特联名盲盒溢价4倍仍供不应求,卡游收藏卡引发二手市场热潮。这种“影游衍生”的产业链条,不仅放大了IP的商业价值,更通过手办、卡片等载体让哪吒形象渗透日常生活,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
在文化出海方面,从《大圣归来》到《哪吒》系列,国产动画逐步摸索出“传统内核+国际语言”的出海模式。正如学者所言,“神话IP的走红不是孤例,而是文化自觉的必然”。
未来展望:文化创新的边界与责任
哪吒系列的启示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绝非简单的“新瓶装旧酒”,而是需要三重突破:一是价值重构,在守正中创新,让经典IP与当代精神同频共振;二是技术突围,以工业标准支撑艺术想象,实现美学与科技的双向赋能;三是生态构建,打通创作、衍生、传播的全链条,让文化IP形成可持续生命力。
当前,《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延续了这一路径,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的“现代之路”方兴未艾。未来,唯有以敬畏之心深耕文化根脉,以开放之态拥抱时代潮流,才能让更多“哪吒”冲破国界,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何以中国”。哪吒闹海,闹的是国产动画的创作之海,更是文化自信的传播之海。从“魔童”到“英雄”,从四川方言到全球银幕,哪吒系列以年轻化表达证明了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作者: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