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京市广电局推荐的自然人文纪录片《雨林之子》,入选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电视纪录片推荐片单。该片用《血脉》《味道》《礼物》《技艺》《探索》五个篇章,展现了依托雨林而生的人们对自然、对传统、对生活的态度。《雨林之子》并不是一段对西双版纳自然生态的探秘旅程,虽然在8K超高清镜头下,逼真的色彩、微观的视角、精美的构图,雨林的每一帧都可以作为屏保大片,但是在雨林滋养下,新一代版纳人的生存密码才是这部纪录片真正探索的意义所在。
态度一:顺应
雨林曾是基诺族“最后一个猎人”周腰获得生活物资和人生价值的地方,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猎人”的光环褪去,“雨林向导”应时而生,周腰凭借从祖辈那里学习到的野外生存技能和丰富的狩猎经验,带领林外世界的“探险家”认识雨林生物、学习雨林生存技能,用最原始的烹饪方式让游客品尝到充满野趣的美味。
种植橡胶树也曾是基诺族阿明的重要经济来源,十多年前每天割胶的收入能达到4、5千元,然而橡胶林的经济价值在不断萎缩,它的存在又破坏水源,阿明决定顺应“退胶还林”的时代要求,加入雨林修复计划,用涵养水源的雨林树种替换橡胶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血脉》《礼物》用两个雨林原住民的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用新时代年轻人的奋斗故事展现了自然对人的馈赠。比如,茶农资布鲁依靠家门口的古茶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布鲁都告别城市回到家乡,正在为开一间客栈积极忙碌。来自安徽的昆虫爱好者潘鹏繁育养殖无刺蜂,替中科院整理蜜蜂标本,在雨林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态度二:承袭
传统意味着世代相传,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雨林之子》让我们看到了承袭传统的不同层面。例如《味道》,从版纳人的美食出发,哈尼族的鸡稀饭、沙萝,傣族的孔雀宴,由基诺族传统美食整理出的“食物日记”,还有充满热辣气息的告庄街头夜宵。纪录片用最刺激味蕾的画面和隔着屏幕都仿佛能闻到的烟火气,引领观众体会传统美食传递的情怀,“食材、口味标明了我们的出处”,“美好回忆是食物最好的调味料”,“唯美食与爱,能够抵抗生活的漫长”。
《血脉》中周腰的儿子腰白始终觉得父亲教授的打猎技巧就是好玩,与在学校里打篮球没什么本质差别,但他独特的姓名却向观众展现了传统的另一种承袭。用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读音作为儿女名字的开头,这个存在于基诺族、哈尼族、怒族、佤族等民族中的“父子联名制”,呈现出没有文字的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
态度三:发扬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的也可以是年轻的,《雨林之子》用《技艺》《探索》两个篇章向我们展示了新一代版纳人对传承的理解。70后傣陶非遗传承人玉章凤把慢轮制陶当做本民族古老生活方式的物化体现,她试图借制陶复原儿时的村落记忆。80后服装设计师二艳将传统哈尼刺绣与现代剪裁结合,希望为民族的传统手艺开辟新的方向,让传统文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在城市生活的90后斜杠青年张美琦在一次设计大赛中不经意间找到了傣锦使用的新思路,随即返回家乡,拜师从头学习傣锦制作工艺。
出于对手艺的珍视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三代少数民族女性和更多手工艺人走到一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发扬传统。而《探索》中两位热爱自然的年轻人,利用雨林生物的再创造,则把古老的雨林和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他们一个用雨林标志性的树木、土壤、苔藓、甲壳类生物进行雨林微观造景,将雨林生态传递给城市中的人们。一个带孩子们进林寻虫,并利用各种昆虫元素进行二次元创作,以更年轻化的表达唤起人们对雨林保护的热情。
《雨林之子》正是用一个个有着鲜明雨林标志的小故事串联起雨林新一代对生命的热爱、对传统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向观众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致范本。
(责编:刘国栋 安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