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去哪“遛娃”?北京晚报记者梳理发现,最受小朋友喜爱的网红项目中,蹦床、各类滑梯、海洋球类项目较容易发生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家长们带孩子参加游乐项目,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7岁孩子蹦床致5岁小孩骨折
在朝阳区某室内儿童乐园蹦床区发生过一起意外事件。事发时,5岁半的女孩优优(化名)正抱着毛绒玩偶站在一张面积不大的蹦床上看其他小朋友玩耍。此时,7岁男孩小喆(化名)从旁边步梯的三层台阶上直接跳到了蹦床上,导致优优失去平衡摔倒骨折。事发时,现场监控视频中未见工作人员,小喆跳落的台阶侧面贴有“禁止高处跳下”的提醒。
朝阳法院审理认为,由于小喆系未成年人,其家长徐女士应尽到监护职责。然而在小喆玩耍时,徐女士却未在场制止小喆的不当行为,造成优优受伤,应当由徐女士承担侵权责任。此外,儿童乐园的经营者在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方面也存在一定缺失,应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朝阳法院近日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优优发生的合理损失为4346元,由小喆家长徐女士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若徐女士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义务,儿童乐园在未赔偿金额的50%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2岁男童玩蹦床与8岁男童相撞受伤,造成十级伤残”“8岁女孩玩蹦床导致脊椎错位陷入昏迷,或致瘫痪”……未成年人因玩蹦床导致的伤害时有发生。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以“蹦床”“未成年人”“受伤”为关键词的民事裁判文书超500份。
上述案例主审法官毛文蝶表示,蹦床是一项风险较高的运动,其弹性会使儿童的跳跃产生更大的冲撞力。一旦失去平衡,不仅自己容易受伤,还可能撞伤他人。毛文蝶建议,6周岁以下儿童尽量不要玩蹦床类游戏。孩子玩蹦床时,家长应全程看护,一张蹦床尽量只有一个孩子玩耍,避免年龄、体重悬殊的孩子同玩,且不要让孩子跨蹦床跳跃,做翻跟头、空中旋转等危险动作。
中途翻下环形滑梯摔骨折
在北京某公园的儿童游乐项目中,7岁的小邰(化名)在玩攀岩环形滑梯时,没有按照正常方式滑到底部,而是中途翻越而下,结果重重摔倒在地,导致肱骨踝上骨折。小邰父母认为,公园未尽到相应的提示、危险预防、危险消除等义务,存有过错。公园则称,小邰受伤是自身原因造成的,且事发时家长未陪同在旁。
法院审理认为,小邰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危险行为导致受伤,监护人没有尽到管护、照看的义务,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公园虽张贴了安全须知,但未配备巡视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也需承担相应责任。最终,法院判定公园承担30%的责任,赔偿6万余元,小邰自行承担70%的责任。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未成年人”“滑梯”“受伤”作为关键词检索发现,相关民事裁判文书多达600余份。未成年人在滑梯上逆行攀爬、中途翻越做出危险动作,或因未注意周围情况、速度过快发生碰撞等,都容易引发伤害事故。此外,滑梯周边未全方位铺软垫、滑梯下方无地垫等安全防护设施,也是导致未成年人受伤的原因之一。
对此,朝阳法院法官助理罗娇提醒,监护人在陪同孩子玩耍时,一定要对孩子的危险动作及时制止,尽量让孩子远离滑道过宽且速度过快的滑梯。
3岁男孩跳海洋球池致十级伤残
北京一3岁男童壮壮(化名)因跳入海洋球池致右腿骨折,构成十级伤残。
事发当天,壮壮在母亲的陪伴下在某儿童乐园游玩。据工作人员回忆,壮壮是从海洋球区30厘米高的台阶往下跳时受伤的。现场监控录像显示,壮壮曾多次从台阶往下跳,当时其母亲正在十几米外的点餐区点餐。
法院审理认为,壮壮在儿童乐园海洋球区域玩耍时,无工作人员在场进行秩序维护或安全提示。事发时监控所及的儿童乐园范围内,未见相应安全提示或警示标志,因此儿童乐园未完全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对壮壮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事发时,监护人未陪伴在壮壮身边并对他的行为加以制止,也应负一定责任。在这起案件中,儿童乐园的责任更大,被法院判决承担70%的责任,壮壮自行承担30%的责任。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未成年人”“海洋球”“伤害”作为关键词检索出的民事裁判文书共有60余份。记者注意到,部分案件经营者存在过错,如外地一家游乐场的海洋球池中混入了本应放置在“职业体验馆”的橡胶球,孩子误将其当作海洋球抛掷,导致他人受伤;也有部分海洋球池的围栏设计相对于小孩来说较高,且外侧没有台阶,小孩翻越护栏存在安全隐患。
罗娇表示,在小朋友玩海洋球时,尤其是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弱的儿童,家长要在旁看护,及时制止孩子做出从高处跳下、翻越围栏等危险动作。鉴于海洋球彻底消杀难度较大,家长可给孩子穿上合适的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暴露。
对未成年人的看护义务主要在监护人
记者注意到,一些游乐场会要求家长签署《安全承诺书》,当中包含免责条款。但这种格式条款往往被认为是“霸王条款”,伤害发生后,经营者并不能因此免责,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过错责任具体分析。
罗娇提醒,对未成年人的看护义务主要在于监护人。假期家长带孩子出门游玩时,要切实做好监护和安全教育工作,提前评估游乐项目的风险,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在游玩过程中,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教导孩子规范自身行为,及时制止危险举动,防止因孩子的不当行为给自己或其他未成年人造成损害。游乐场所经营者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加强日常管理,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游乐环境。
伤害事故责任如何认定?
从以往发生的意外伤害案件不难看出,未成年人在游乐场所受伤后,责任划分主要涉及监护人责任和经营者责任。罗娇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大多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有责任对其进行监管和教育。若孩子因自身危险行为受伤或伤害他人,而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通常要承担主要责任。
此外,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娱乐的场所经营者,也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游乐场馆需要对游乐设施进行管理维修,定期做安全检查和维护;在醒目位置张贴游玩须知或警示标志,明确告知游乐项目对应的年龄、身高要求等;配备安全巡护员进行巡视、管理和指导,引导未成年人正确、安全玩耍。
若场馆未能尽到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未成人的伤害,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若因未成年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场馆未尽到安保义务的,那么场馆要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法院会考虑各方的过错程度、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因素,综合进行责任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