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槐堂村村民在制作龙灯。新华社发
“龙”元素商品备受追捧
将憨态可掬的“生肖龙”手办摆到显示器顶端,给文件柜贴上“万事兴龙”静电贴,再把“龙年聚财垫”在桌上一铺,白领小董满意地朝办公椅上一躺,笑了笑:“工位‘含龙量’直接拉满,过年的气氛有了。”
进入1月中旬,农历龙年的“年货节”已在多个电商平台开启,“龙年周边”备受追捧。记者浏览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发现,龙年对联、龙年挂饰、龙年卫衣等成为热搜商品,不少商家卖出10万单。
年货消费,年轻人成了主力军。“现在越来越讲仪式感。”大学刚毕业的小李,这几日下单了不少龙年款的挂饰、摆件和烫金红包。还有的年轻人看上了传统非遗手工产品,比如棉绒盘线绣的舞龙甩带、扎竹架贴棉布的青龙花灯。“简直了!成品的青龙花灯腊月初二就卖断货,哪怕买材料包也要等10天。”国风爱好者小吴说。
和“生肖龙”有关的黄金产品在电商平台也很走俏。“最近迎来一波销售高峰,像‘抱富龙’这样的有设计又有口彩的黄金吊坠已经断货。”周大福线上珠宝顾问告诉记者,目前网店陆续上了78款龙年黄金饰品,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萌宠小金龙转运珠,月销量已达4000单。
跨境电商订单“爆了”
年关将至,外贸商人黄浩恩的工作室里却忙得热火朝天,上货、接单、下单、发货,轮轴转不停。
“卖爆了!目前日均订单超3万单,环比上月,日均涨了1000至2000单。”这是黄浩恩入驻跨境电商平台Temu后度过的第二个新年,却是首次真正意义上冲刺年终消费购物季。攀升的销售业绩,让这位90后“厂二代”心情非常激动,根本顾不上计划春节。
95后陶瓷“厂二代”何佳阳与黄浩恩有着同样感受。“应季产品增长最突出,特别是带有冬季主题的家庭餐具增速最快。”何佳阳介绍,在他看来,“爆单”不会是昙花一现,“市场还有需求,我就会生产”。
今年是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第一年,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除华侨华人外,不少当地人也会购买年货做准备。饺子机、红色手机壳、春节户外烟花气泡机、新年庆祝彩带枪、春节红包……记者看到,这些产品在多个境外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都不俗。
“随着‘中国年’向‘世界年’的转变,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春节相关商品的国际需求显著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告诉记者,这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将中国特色商品和文化推广到全球市场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大机遇。
新春消费蓬勃增长
满满的新春“购物车”,涌动着强劲的消费活力。
“当下,我国居民的春节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特征,消费方式也由线下单一渠道拓宽为线上和线下融合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室主任依绍华表示,春节消费折射的需求之变,蕴含着经济增长的新潜力、新动能。
2024年被商务部定为“消费促进年”。第一季度,商务部将以“国货潮品”为主题,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老字号嘉年华等专项活动,结合节庆开展网络主题促销,激发数字消费活力。在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看来,电商后端连着制造业、物流业,自身正经历从图文货架电商向场景电商的升级,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温床,“目前,这种创新动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可以进一步挖掘。” (记者 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