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相见,听闻已是永别。”
2022年7月21日晚,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让人不忍叹息。
人们未必知道,最后一只白鲟死去时有多孤独,却知道,这一“中国淡水鱼之王”历经了1.5亿年的岁月,在“濒危”名录里“挣扎”了几十年后,最终永远地消失在地球上。此后,世间再无白鲟,人们只能在书上、邮票上,展板上见到它。
逝者已逝,但其他动物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如果动物会说话,同为珍稀保护动物的它们,又会给百年后的自己说什么呢?
大熊猫,200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濒危(EN)动物,2016年“降级”为易危(VU),如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最新检测结果显示,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至近1900只。
东北虎,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EN)动物。据悉,目前东北虎数量已从2017年的27只,增长至70只左右。
中华穿山甲,以白蚁和蚂蚁为主食,被誉为“森林卫士”。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度濒危(CR)物种,如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雪豹,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易危(VU)物种 ,2020年在我国评为濒危(EN)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经模型估算,三江源区域雪豹种群数量约为1002只。
长江巨型软壳龟,又叫斑鳖,寿命长达100年以上。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CR)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仅剩两只,且均为雄性。
朱鹮,又叫朱鹭,被称作为“东方宝石”,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1年,全球仅存7只野生朱鹮。2016年,IUCN首次将朱鹮的受威胁等级从“极危”调整为“濒危”,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朱鹮的种群数量已超过1.1万只。
扬子鳄,在地球上生活了两亿年,被称为“活化石” 。曾被IUCN评为极危(CR)物种, 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据最新调查数据,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连续4年保持增长,目前约1620条。
川金丝猴,《西游记》中美猴王的原型,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4年,陕西秦岭地区的川金丝猴数量已增至1973只。
一百年,对于生物演化来说不过须臾。当人们开始有意识保护珍稀动物之前,雪豹早已在雪域高原守望百万年,扬子鳄更是在两亿年前便与恐龙共同称霸。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的物种灭绝速率比自然状态快了千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2020年地球生命报告》 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半世纪里锐减了68%。
当生物灭绝进程加速,对于很多珍稀动物来说,能不能坚持到下一个百年,并非是杞人忧天。对人来说,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忧虑。
试想百年之后,如果川金丝猴灭绝了,谁还能想到美猴王小时候的可爱?假如穿山甲不在了,我们怎么给看《葫芦娃》的孩子介绍剧情?候鸟不复北归,画家该如何描摹诗人笔下的“白鹭飞,鳜鱼肥”……如果给我们带来惊艳和感动的动物,一个接一个地远去,人类独自面对的又是一个何等贫瘠的世界?
人从来不是独立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节食物链的断裂,都会一点点积累、演变为生态危机,没人能独善其身。正如给穿山甲留一片栖息地,也是为子孙存续抗病毒基因库;为候鸟保留迁徙走廊,实则为全球气候危机铺设缓冲带。万物相伴相生,方是自然的真谛。
好在,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珍稀保护动物越发重视,朱鹮从原本的七只发展成数量上千的种群,大熊猫的濒危程度从“濒危”降级到“易危”,还有越来越容易看见的东北虎、江豚……
为生存竭尽全力的人,往往想不起去倾听自己以及周围的声音。直到文明发展,人们才有更多的余裕,去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去善待同在一片大地上生活的其他动物朋友。正如有现代作家感慨,“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
去听听动物朋友们的声音吧!别让这封信,成为它们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