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农忙正酣。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春玉米播种正有序展开。田间地头,带有北斗导航的农机正在精准作业,滴灌带沿垄铺设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田野,智能灌溉系统精准调控水肥用量,绘就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图景。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97%,居全国第二位。2024年全区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779.7斤,增量居全国粮食主产区第一。当地农田集中连片、光热资源充足,具备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的广阔空间。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及旗下中化农业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在2018年布局内蒙古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等区域,在当地逐步系统引入节水灌溉、高产密植、智能农机、数字化管控等现代农业要素,着力打造高标准、规模化、绿色化的“吨粮田”样板。
攻克节水灌溉难题,玉米全生命期管理保单产提升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58公里的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吨粮田”试点春耕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滴灌带沿垄铺设精准到位,智慧农机穿梭作业,一粒粒玉米种子正被精准送入土中,农艺师在远程系统上实时监测、科学调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事作业体系正在有序运行,为“吨粮田”建设积累可验证、可评价的一线实践经验。
侯家营子地处黄河“几字弯”地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灌溉节水是这里农业生产绕不开的“底线”。立足内蒙古水资源利用现状,中化农业MAP侯家营子示范农场在“种得准、管得精”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节水能力。春播一开始,播种机、滴灌带协同运行,种子落入田间后,灌溉随后“跟上脚步”。 自2022年起,中化农业MAP在达拉特旗开始探索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全程技术服务方案,形成了“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综合机收、数字化管理”的玉米种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侯家营子农场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滴灌系统,结合中化农业MAP创建的玉米灌溉决策模型,在北方规模化农田中率先实现小流量精准灌溉,被农户形容为“埋在地里的毛细血管”,能定时定量将水送到作物根部,结合MAP农艺师制定的精准管理方案,实现“不多不少、滴得正好”。利用MAP智农软件,播前绘制“养分地图”、为每块田定制施肥方案,播后设置“滴水出苗”,确保苗齐苗壮。进入拔节期后,管理团队结合墒情、苗情和天气变化,动态调整水肥补给节奏;关键阶段还叠加“一喷多促”精准调控技术,精准补充微量元素和调节剂,为玉米稳产增产提供充足养分支撑。农艺师还会根据当地经验进行判断。农户也能随时在手机上查看作物状态,有了预警提示系统,“地里缺啥、该干啥”,一看数据就明白。
“一亩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不是凭经验拍脑袋,而是数据在说话。”中化农业MAP农艺师陈玉亮打开线上智慧农业平台介绍,平台基于多年服务农户积累的数据模型,结合土壤墒情、天气变化、苗情动态等信息,给出每块田该浇多少水、何时浇、怎么管的精准建议。“以往浇一亩地得三四百立方水,现在用两百多。”中化农业MAP鄂尔多斯区域经理张帅介绍说, 2024年高产示范农场玉米亩产达到1016公斤,比周边农户平均高出20%左右。同时,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节水160立方米左右,在增产的同时节约了紧张的水资源。
单产提升的技术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更多类型农田的丰收粮库。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位于黄河沿岸引黄灌溉区,土地盐碱化较普遍,很大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在精准灌溉的成功经验上,中化农业MAP将单产提升方案也应用到了中轻度盐碱地上。
在土默特右旗海子乡的苗六泉农场,有一条近15米宽的蓄水池,其中荡漾着从水渠引到田间的黄河水,沉淀泥沙后,再经过泵房里一个个过滤罐体,将清澈的黄河水精准地输送到每粒种子身边,将大水全田漫灌变为一个个由滴灌形成的只包围在根系周围的湿润球。选择耐盐碱的种子和作物,如向日葵、高粱,同时结合精准水盐调控、耕层构建、窄行距播种等技术措施,精准管控播种、施肥、灌溉与根际水分与盐分水平,实现精细化种植管理。2024年苗六泉农场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对比地块未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之前,粮食产量提高63%。
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表示:“针对水资源紧张、盐碱地分布广等主产区难题,中化农业MAP将在更多具备条件的区域复制推广这一模式,持续提升农业单产水平,为内蒙古不同场景下的‘吨粮田’建设提供成体系的落地方案。”
土默特右旗副旗长高俊峰表示,盐碱地有较大的增产空间,包头市多年来以推进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为抓手,强化集中连片示范,促进盐碱化耕地边种植边改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化农业MAP在土默特右旗的盐碱地单产提升技术应用,为区域撬动土地产能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锚定粮食主产区,系统集成打造“吨粮田”样板
达拉特旗地处北纬40度玉米黄金带,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优越,拥有200多万亩耕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紧邻库布其沙漠,水资源实行严格管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急需向节水高效转型。与此同时,以往受制于种植结构分散、耕地细碎化、水资源利用率偏低、传统种植模式下单产偏低等问题,农业效益难以突破。近年来,达拉特旗围绕主产区定位,统筹推进耕地整治和农业结构优化,将“吨粮田”建设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作为“吨粮田”技术路径落地的先行试点,侯家营子高标准农田高产创建项目由地方政府与中化农业MAP联合推进,通过集精准灌溉技术、精细播种全苗无空秆技术,四个关键时期精准水肥管理保行保粒技术,一喷多促增重技术,玉米品种选择与籽粒直收技术、智慧农业决策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技术体系。
MAP模式由中国中化于2017年推出,汇集先正达集团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集成现代农业全程技术解决方案,通过“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推动农业全链条增值与可持续发展。中化农业MAP作为当地“吨粮田”建设的核心社会化服务力量,依托技术服务中心,承担技术方案制定、服务体系搭建和作业组织等任务。
在机制创新上,中化农业MAP推动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品种、耕种、管理与销售,既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现实难题,也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这一机制既整合了土地资源,又激发了农户积极性,为“吨粮田”高效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达拉特旗“吨粮田”项目的启动,旨在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实现节水与高产的双重目标。达拉特旗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表示:“选择与中化农业 MAP 合作,正是看中其在农业技术集成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中化农业MAP的农场运营结合智慧农业,运营效率高,一万亩农场只用2个人即可运营。此外,先进农机与科学农艺结合,大大提升了耕种及产出效率。”在春播作业现场,农机农艺也实现深度融合,让高产的基础从一粒种子的精准落地开始。田间,北斗导航播种机缓缓驶过,株距误差控制在±0.5厘米以内,播深误差不超±0.3厘米,播种、滴灌带铺设同步完成。据中化农业MAP农场经理马海波介绍,团队还特别对种子进行了精选分级和二次包衣,提升种子抗逆性、促进出苗。
阿木尔布拉格指出,“吨粮田”试点对于达旗农业提质增效意义重大,不仅大幅提升了粮食单产,更推动了地方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后续,达拉特旗计划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吨粮田打造范围,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旗,进一步夯实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共建共享增底气,“吨粮田”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吨粮田”建设不仅提升了玉米单产,更推动了基层农业组织方式和农民参与方式的深刻变化。从脱贫攻坚的重点村,到如今技术和组织“双轮驱动”的示范片区,侯家营子的变化写在了农田里,也写在了老百姓的账本上。
2024年,中化农业MAP在侯家营子种植示范田,村民付来忠在侯家营子的地就在示范田中,他粗略算了一笔账,自家土地每年每亩有稳定收益约1400元,腾出手来在农场打工,自己每月还能拿六千多元务工工资,“不光挣钱比以前多了,人也轻松了,还能跟着MAP专家学技术。”
今年,内蒙古锚定打造千万亩 “吨粮田” 的目标,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七份子村村民陈杰便是积极响应政策的种植大户之一,他感慨道:“以前我们合作社种植 1000 多亩地,产量卡在瓶颈上不去。如今,达拉特旗政府高标准改造农田,又有侯家营子的成功范例在前,我们增加到 3000 亩,从灌溉系统改造,到种植过程都引入中化农业 MAP 的全程技术服务。现在就盼着秋收时节,产量能节节攀升,既省心又能多挣钱!”
侯家营子的实践,不仅是农业技术革新的胜利,更是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与农民参与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项目以土地集约化改造为基石,搭配中化农业 MAP 的全程种植解决方案服务,如同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引擎”,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农户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结合务工的形式,深度融入现代农业生产链条。这种创新模式,既为农民筑牢了稳定的收益保障,又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土地集约化改造还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增加了实际耕种面积,为村集体带来了额外收益。如今,农业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化作田间地头的实用技巧;农业现代化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认同感。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侯家营子探索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为全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我们将以点带面,推动其经验在全区落地生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中化农业MAP有关负责人表示,侯家营子项目是一块“综合试验田”,在这里,标准化作业、数字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协同落地,打通了从技术供给到种植户增收的“最后一公里”,为“吨粮田”在更多区域复制推广提供了可参考模板。
未来,中国中化将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打造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集成技术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亩产提升、农民增收,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