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发展大潮中,数字技术正在逐渐打破艺术格局,带来新的艺术革命,艺术又是创新的源泉。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寇勤在接受新华网《数字经济这十年》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品流通交易插上了新的翅膀,数字艺术的发展空间不可想象,“未来之书”或成为数字技术与艺术融合共生的新物种。与此同时,技术也应该让艺术更具松弛感。
访谈实录
新华网:数字技术与艺术应该如何融合共生、互相促进?您在数字艺术领域做了哪些创新性“新物种”?
寇勤:大家可能觉得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相隔比较远,尤其是在以形象思维和创作为主的艺术界,这一点特别明显。但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比如区块链、NFT、人工智能、人机互动创作等,这确实摆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够视而不见。中国传统创作讲究的是笔墨、载体,但现在出现的很多以计算机或以其他新的介质为主创作的新形式,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有可能带来著作权这类问题,我们叫真伪的识别问题。那至于实际的操作,我有一个比较保守的观点:在艺术创作阶段,引入各种各样的技术、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艺术的生命也是创新,但是进入到流通领域和艺术品的交易环节,就要考虑它的合法合规性,要更慎重。因此我们总的想法就是积极地去学习、去了解、去尝试,但在使用阶段我们保持一个比较稳妥的态度。
新华网:哪些关键的因素和关键节点推动了数字艺术的快速变革与发展?
寇勤:在艺术创作方面,新技术给了当代艺术家一个新翅膀,以前很难想象在Pad上作画,也很难想象我们的作品可以通过技术产生奇妙的效果,从这个层面来讲,技术是值得推广的,甚至可以强制性地按照标准来执行的。但是我们应该让艺术更松弛,发挥它的个性。技术
会促进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和创作,但不要为难它,也不要千篇一律认为,不用新技术就不是好的艺术家,毕竟技术还是一种辅助手段,创作的核心还是艺术家的内心的表达。
新华网:在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推动下,数字艺术还有怎样的变革空间?未来十年的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将为社会乃至人类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寇勤:数字艺术的发展空间不可想象,对于数字艺术发展的前景、推动力,以及今后不可限量的影响力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中数字艺术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适应。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艺术不能够完全被技术左右。数字科技创作的一些作品有很强的技术的痕迹,但是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还是需要人和艺术品的高度融合和共情。
新华网:此次开启征集“未来之书”AIGC全球创意方案,这个想法从何而来?拍卖、艺术品看起来和图书、AIGC都比较遥远,为什么会想到把这些元素聚集到一起?这件事的价值在哪里?希望实现怎样的愿景?
寇勤:在嘉德我一直主张融合发展,“拍卖”是嘉德的核心,但是拍卖不是孤立的,尤其是艺术品的拍卖,涉及研究、展览 、展示、出版、教育、文创等,因此,我们先后建立了嘉德艺术中心、嘉德文库,对重要文献资料进行再研究、整合、编辑、出版。在第三届嘉德国际艺术书展上我们把藏书文化这个板块变成是对未来之书的探讨,经过讨论,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倡议,我们可否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未来的书是什么?
也许这次不见得有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持续探讨下去,而且我相信,除了“未来之书”的理论和一些我们讨论的细节之外,或许背后还有一些产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有它的偶然性、自然性、必然性,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期待。
新华网: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对艺术品市场带来的变化和反复?艺术品市场和拍卖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领域,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在拥抱数字化,您认为您所在的这个行业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寇勤: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经过数字化有了新的形态,那么怎么认识到它的价值?
首先,它的唯一性和复数的这种差异怎么界定;其次,整个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后续以科学技术手段参与创作的参与者,他们各自的价值怎么界定?第三,它解决了什么特殊的问题?比如,数字艺术作品的唯一性能不能被保障,会不会被认为是作伪等。数字技术对于艺术品不是简单的数字钥匙的交接,涉及艺术品的收藏、传承、交易、监控等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因此,目前来看,数字技术对艺术品市场的机会和代价可能是并存的。
当然,现代数字技术对于提高艺术品市场和拍卖的传播效率以及传播过程的完整性有很大帮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线上拍卖,数字技术解决了传统拍卖的物理空间限制。此外,对于拍卖品的、查验、比对、鉴定、背景文献查阅,数字技术给予了更多的确定性。(曹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