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鹧鸪天·代人赋
词作者:辛弃疾
撰稿:陈骥
诵读赏析:陈铎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
频倚阑干不自由。
·点击收看·
【赏析】
此词借对香草、美人的描写,抒发自己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鹧鸪天》,为宋初新调。一说调名源于唐代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之句,但仍有争议。此调仅一体,为双调,五十五字,前片四句,三平韵,第三句与第四句常用对偶;后片五句,三平韵。该调于宋代风行一时,填制广泛,位于宋代常用词调的第三位,涵盖恋情、叙事、写景、述怀、祝颂等各种题材。除《鹧鸪天》外,此调还有《思佳客》《于中好》《思远人》等诸多别名,大多为因句得名。
中国诗歌自楚辞起,即有“香草美人”的传统,就是借对香草、美人的描写,抒发自己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如《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皆为此类。这首词,不出意料,也是这一类作品。
这首词一开篇,就营造了一个斜阳寒鸦、柳塘初绿的思人景象。并且,这种思人的景象是层层递进的,晚日寒鸦已够愁人,此为一层,偏偏还是在柳塘新绿、水波温柔的春日,此又为一层,且互为递进关系。营造好了气氛,词人便直抒胸臆了:“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远方的情人久未归来,时光悠悠,真不知今夕何夕。而人的衰老与死亡却是生命的必然,谁都无法抗拒,这等寻常道理词人肯定都懂,但是他却要说“不信人间有白头”,这略显稚气,更违反常理的话,作者偏偏说得斩钉截铁。由此,更显出对“眼底有离恨”的无尽遗憾了。
但是,写罢上片,作者似乎觉得这番憾恨还没有写尽。下片更要翻进一层。“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本来都已经想清楚,不再做他归来的打算,但是,因为思念在心,实在难以排遣、难以放下,忍不住又一次登高望远。并且,这一番望远,情知本来也是望不见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又是何等的想念,何等的痴念。无限温柔的情感层层递进,于最末迸发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也能联想到,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思念,正如这怀人远望的女子期盼情人归来,如此深情,如此坚定。
撰稿:陈骥,江西教育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古籍出版中心)主任,副编审。著有《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的诗与情》《增修历史感应统计 魏晋南北朝卷》、注评本《千家诗》等。
诵读赏析:陈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朗诵艺术家,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参与开创了央视译制片的编导配音工作,曾主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海疆》等大型电视节目与系列片,主持并参与香港回归、新中国7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