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与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在北京召开。现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主任刘方以“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刘方表示,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机制复杂、反复发作、异质性强的慢性疾病,其病程贯穿患者全生命周期,呈现“复发-缓解-复发”的终身性特征。若缺乏规范干预,AD不仅会引发顽固性瘙痒和皮肤损伤,还与其他特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通过“精准药物干预+科学生活管理”的协同模式,可帮助患者实现与疾病的长期和谐共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主任刘方
症状多样 精准识别不同阶段特征
特应性皮炎的异质性特征导致其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年龄、种族及病情阶段的患者,皮损形态、分布部位及炎症模式差异显著。婴幼儿期以头面部红斑、渗出为主,儿童期逐渐转为肘窝、腘窝等部位的干燥性皮炎,成年后则表现为苔藓样变或肥厚性皮损,老年患者则可能因皮肤屏障功能退化而加重瘙痒。刘方强调,这种复杂性不仅增加了初诊医生的诊断难度,也常使患者因误诊或误治而延误病情。
尽管特应性皮炎常被误认为是湿疹,但两者在病程和遗传背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刘方介绍,湿疹通常是一过性的,病程小于半年;而AD则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瘙痒性疾病,病程往往超过一年。随着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的提出,结合了家族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简化了AD的诊断流程,提升了基层医疗的诊断效率。
刘方表示,明确诊断后,深入理解AD的发病机制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
容易复发 警惕多重诱因叠加
“A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菌群等多重因素。”刘方表示,遗传因素是AD发病的基础,父母或一方为过敏体质者,其子女患AD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过度洗涤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以及金葡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感染,都是AD发病的重要诱因。特别是金葡菌的感染,在夏季尤为常见,易诱发AD的全身泛发和加重。
AD并非仅限于皮肤,它还与特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刘方指出, AD可能是多种特应性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若不及时干预,病情可能逐渐恶化,发展为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
刘方表示,基于多因素交织的发病特点,AD的治疗需分阶段、多维度干预。
科学治疗 分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
刘方指出,AD的治疗需分阶段制定目标。短期目标是快速缓解瘙痒、改善皮损及生活质量,长期目标则是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针对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涵盖基础护理、光疗、外用药物及系统治疗等多个维度。
保湿是AD治疗的基石。刘方强调,患者需选用无香无刺激的保湿剂,含神经酰胺或尿素囊成分的产品可修复皮肤屏障。此外,科学洗浴也至关重要:水温不宜过高,洗浴频率需根据季节调整,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干燥。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通过调节角质细胞过度角化及抑制免疫反应,可有效缓解瘙痒和炎症。外用药方面,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及PDE-4抑制剂等,能针对局部皮损发挥抗炎作用。
对于中重度患者,生物制剂及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等创新系统治疗药物成为其新选择。刘方提到:“小分子靶向药物为中重度患者提供了更深度、更全面的症状控制。”
注意细节 全方位规避诱因
除了规范治疗,科学的生活护理与过敏原管理同样是AD全程管理的重要基石。刘方结合临床经验强调,生活细节需从衣、食、住、行四大维度严格把控:
衣:选择纯棉浅色或真丝材质衣物,避免染料及粗糙面料刺激皮肤。
食:婴幼儿需回避牛奶、鸡蛋等八大类易致敏食物,成人则需根据过敏检测结果调整饮食。
住:定期清洁地毯、窗帘等织物,减少尘螨;避免使用香氛产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
行:外出时注意防晒及环境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的防护。
刘方强调,AD的全程管理需要医患密切协作。医生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通过定期随访调整治疗策略;患者及家属则需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主动规避诱因。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需关注瘙痒对学习及心理的影响,通过有效治疗提升其生活质量。
“AD虽难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与现代医疗的结合,患者完全有望实现与疾病的和谐共处。”刘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