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北京中轴线,想必会脱口而出故宫、景山、永定门、钟楼、鼓楼等几处热门景点。北京中轴线,其意向直接来源于“中”字。传统文化“以中为尊”。将中心、中正的思想引入建筑以及确定建筑朝向,是古人根据对天体和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自元代以来,其是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的对称轴,北京市诸多建筑亦位于这条轴线上。
《故宫金秋》杨留义 136cmX68cm 2023年
近日,北京城市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城市山水画开创者杨留义以北京中轴线及其周围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创作的200余幅城市山水画作品中精选近百幅在北京集中亮相。在此北京中轴线主题系列作品中,体现了杨留义“让创造弘扬传统、让山水融通城市”的城市山水画创作理念。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巨大“脚印”从永定门出发,经过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钟楼等,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北京中轴线,在空间概念上北延成为城市奥林匹克公园轴线。2022年,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冬奥会新建场馆“冰丝带”,与鸟巢和水立方并列成为北京奥运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北京中轴线历经逾7个世纪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持续影响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皇家御园——北海》杨留义 180cmX96cm 2018年
览阅壮美中轴,品味古都风韵。1951年,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曾盛赞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2022年8月7日,国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北京中轴线永定门》杨留义 136cmX68cm 2023年
此次杨留义北京中轴线主题系列创作的集中呈现,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览阅壮美中轴之旅。其包括“北京中轴线”的无限风采,及中轴线上当代建筑的时代风貌:以《北京中轴线永定门》“开篇”,从《天坛之歌》《中华之前门》到《巍峨北京钟鼓楼》《威武德胜门》,从《故宫金秋》的满溢金黄与正红到《玉泉翠谷》的青山绿水;特别是《颐和清心》,采用勾、皴、点、染、干、湿、浓、淡不同笔法,既还原颐和园,又高于实际景观,使人视觉上和心理上都产生不同的感觉和共鸣;《皇家御园——北海》,将标志性建筑白塔位于琼岛的中心最高点,背靠巍然屹立的燕山,把中华文化的内核与自然山水的灵魂融为一体;《魅力北京世园会》将城市风情与传统山水笔法相结合,在散点透视的园林景观中,尽显园林全景,展现中国画应有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
《奥运之光》杨留义 180cmX96cm 2018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杨留义构思创作《祖国首都——北京》的过程中,他考虑到北京是祖国的心脏,背靠万里长城,左环沧海运河,右扶太行昆仑,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因而以浓厚的朱红、明黄、深黑为主色调来构造画面,以北京中轴线为中心,将美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广场与故宫博物院置于画面右下方,突出宏大建筑,与左上方所表现的北方豪迈山河景象有所呼应,意图展现“绘宏图盛世、开当今伟业”的理念,以典型的都市景色与北方山水风貌,描绘其心中北京这座气势辉煌、蒸蒸日上的美丽都市。
《祖国首都一一北京》杨留义 220cmX600cm 2018年
《美术》杂志社原执行主编、编审,美术理论家夏硕琦评价杨留义:“他是一位满怀学术激情的画家,在创作上他不故步自封,而是在不停步地探索、创新。他感应时代,与时代同步,开始城市山水画的创作。”
据杨留义介绍:“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很喜欢看山游水,特别喜欢去名胜古迹之处观览游赏;城市风貌与山野风光,都让我追摹之,向往之。步入画坛之后,对于写生、山水与中国画创作,我想的更多的则是,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之间,能否同频共振、重构再建——当我们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就无法忽视中国山水画是在当下中国的时代进程中不断演变发展的现实。因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我努力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思想解读,打造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符号,以筚路蓝缕之心,从积墨山水、黑山艺术、新青绿山水以及诸多不同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等特点中汲取营养,结合历代名家技法的综合运用,创作出一批艺术与时代高度融合、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城市山水画’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城市山水画,反映出宇宙间的天地正气、人世间的阳光大气,与家居中的浩然清气。”
《登临望颐和》杨留义 48cmX180cm 2023年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周积寅对杨留义的印象:“一、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试图用画笔承载宏大的时代感,长图巨障,黄钟大吕。传统与创新结合,用传统的底蕴书写时代发展;二、浑厚华滋,沉穆厚重,博大朴茂;三、把古典山水画追求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模式,转换成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让大自然拥抱城市;四、画者有着深厚的儒家情结,画面充盈着儒家美学的浩然之气,‘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颐和清心》杨留义 180cmX96cm 2018年
城市山水画不是界画,也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在杨留义看来,它表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融合后的雄浑博大,反映的是艺术家在提炼生活后的迁想妙得。它是中华大地某一城市和某些城市、某一景象和某些景象的时代风貌,更是超越时代景象的艺术升华。
“城市山水画的核心理念是‘让创造弘扬传统,让山水融通城市’。因为继承不是重复,表现不是照搬,它开辟的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有更多来者的艺术艰辛之路。”杨留义说。
《腾飞吧北京》杨留义 120cmX314cm 2023年
中国美协理事、冰雪山水画创始人、著名画家于志学认为:“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在中华民族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开拓性、先导性。如果说文化史是由不同阶段的高人名士所留下的作品、样式所决定的历史的、文化的文脉,那么山水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态。实际上,美术史就是一部中国美术样式史,谁创造了样式谁就进入了历史。反观杨留义的艺术作品,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绘画样式。从中国绘画史的进程来看杨留义所处的阶段,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杨留义的山水画创造了自身的绘画样式,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就必然进入中国绘画美学史。”
《金色映京华》杨留义 136cmX68cm 2022年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评价:“杨留义的城市山水画从整体上看,追求的是全景式构图,但因山水指代的意念性,他的城市山水画作品并没有因制作性而给人带来压迫感。其实,他的这种全景式构图并非来自现代山水画的造型,而是来自元四家之王蒙或更早的唐五代荆浩、南宋李唐画法,他更多的是通过笔墨的点厾形成中国画语系之中的密体。杨留义注重对传统的研习,他的笔墨从黄宾虹又上溯至宋元,而画面的笔墨结构也从传统的融合中获得新发。”(文/邢贺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