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来,他坚持每学期为北大学生开设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基础课、通识课,讲授中华文明的历史,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传承北大学人“文章不著一字空”“课比天大”的优良作风。
北京大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史哲等学科人才辈出、学者如云,名师大家竞相在三尺讲台开坛讲学、著书立说,以兼容并包的胸怀吸引海内外众多“有志于学者”来此求学问道。在北大,总有几门关于中华文明历史的课程,每学期开课时都会出现席地而坐、摩肩接踵的热烈景象。这几门课的授课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站定后,总会非常谦逊地介绍道:“我叫阎步克,是历史学系的一名教师”。
阎步克是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的著名学者。自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已躬耕教坛三十五载,曾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首届教学成就奖等荣誉。
但与这些荣誉相比,阎步克更在意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与评价。他在“三十年磨一剑”的历史课堂上,将普通人印象中枯燥艰涩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让受教者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带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时代、读懂自己。
“我是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
1978年,阎步克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至今。尽管他在海内外学界早已是著作等身、成绩斐然的重要学者,但他更看重自己“教书匠”的身份,始终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第一身份”,总是谦逊而坚定地说“自己是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的”。
在长达三十五年的执教生涯中,作为历史学科带头人,尽管各项科研工作异常繁重,他还是坚持每个学期都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通识课。《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等课程不仅开放给全校的本科生选课,还吸引了众多本校研究生、在京高校学生乃至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前来旁听。课后提问的学生往往也会将他围得水泄不通,但他丝毫不以为意,总是耐心谦和地逐一解答,然后再离开教室。
阎步克将凝聚自己三十余年执教心血的课堂视频、课件材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公开,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共享专业严谨、深入浅出的学习资源,利用慕课网课等形式为成千上万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知识、迈入学术殿堂的平台。pagebreak
让中国历史文化“启人思”“增人感
阎步克不仅关注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更对历史学的通识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不同专业背景、但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罗大众开展通识教育,在很多专业历史研究者看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这却恰恰体现了一名专业史家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担当。
阎步克在讲授中国历史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思考当下、理解现在,“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培养学生对人类、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在听阎步克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叹于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中国历史之丰富多彩。
在他看来,历史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训练,让我们通过回溯人类文明历程,而了解一种寻求知识的手段与途径,深化对生活与社会的理解。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很多学生都说,阎步克老师的历史课堂,既是视听盛宴,也是思想洗礼,更是精神殿堂,兼具科学的精深严谨和艺术的美妙动人,既能“启人思”又能“增人感”,引导学生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课堂上的“完美主义者”
熟悉阎步克的师生都知道他的课堂有一件“绝活”,就是他配套课堂教学自制的5000余张幻灯片,这是他“批阅二十载、增删千万次”的力作,是一部不是著作的著作,在历史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5000余张幻灯片包含了大量的图片、书影、表格、史料、地图、示意图,每张幻灯片都是字斟句酌、精雕细琢,做工精美、内容精当,堪称一本自学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如果做1张幻灯片花1小时,总计便是5000多个小时。这些课件不仅有效拓展课堂容量、提升教学效果,还被许多大学、中学历史教师参考运用,在更广阔的课堂上发挥出了更巨大的作用。
课件反复修改的背后,其实是对课程讲授内容的精心打磨,阎步克对自己的课程要求非常高,同一门课程每年的备课都必须要有所改进。无论是课程知识还是口头表述,都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修改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仅在2020年,他就针对线上教学的新特点,重新制作了近600张幻灯片。虽然投入的时间精力非常多,但阎步克乐在其中,学生对他的期望、肯定和鼓励,是他精益求精改进课程内容的最大动力。pagebreak
为“一碗水”准备“一潭水”
阎步克一流的教学水平,是以他一流的研究水平作为后盾和支撑,是他扎实学识的生动体现。即便已经是专业领域的领军学者,阎步克依然在备课时博采学界最新成果,并不断融入个人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这也是几门精品课程能够常讲常新的奥秘。在阎步克看来,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既是教学相长的题中之义,也是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阎步克的所有课程,都体现了他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特认识与思考。在课程讲授中,阎步克不仅提供经典论著和前沿成果,还提供自己对于历史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领会学术创新的意义与路径。如在讲选官制度时,阎步克便融入了自己《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一书的思路;在讲战国秦汉的法道儒时,融入了自己《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书中的观点;在讲官阶时,则融入了自己在《品位与职位》《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书中的观点。这些著作本身都是学界相关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研究,一方面为学生完整勾勒出历史进程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向学生展示了学术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课堂的研究性,还体现在阎步克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阎步克讲授的所有课程都采用“准专题”体系,在突出问题的同时,注重问题与史实的连贯性、系统性。此外,他的课程还重视强化学术史,并适当引入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这些特点使得阎步克的课程相当“硬核”,“干货”实足。很多同学都表示,“每次课都是在疯狂记笔记中度过的”。课程上学习到的知识、思路与方法,也成为不少同学后续从事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也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北大历史学系素来以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而闻名,这一点也生动体现在阎步克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
两周一次的读书课是阎步克指导研究生的主要方式,而读书课的形式也颇有特色,是一种类似于“民主生活会”的研讨与批评。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坦率、真诚、平等地研讨师生提交的作品。不论是学生的习作,还是老师的新作,都会毫无例外地接受大家的评议。
在阎步克以身作则的示范下,这门读书课已经持续多年,始终传承着北大历史学系扎实过硬的学风。阎步克的点评往往细致深入,从文章选题、结构框架到具体的文字表述,都会给出中肯的建议。他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批评意见,面对学生对自己论文内容的质疑,阎步克也总是非常重视,虚心地接受并向学生真诚地致谢。这些都让学生体会到了历史研究、写作与学术交流的方法与境界。即便是面对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学生也能坦然接受并虚心改正,在评议他人的论文时,也能够省去“客套话”只说“真心话”,充分表达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批评性意见。
这样的育人方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不仅获得了“斧正”论文的修改建议,也在“传枪递锏”的过程中互相学习论文写作的宝贵经验,更在“真刀真枪”的碰撞中学会立意选题、谋篇布局、处理史料的本领和技巧,开展积极有益的学术讨论。许多参与过读书班的学生,如今都已经成为了各自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在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担任教职。
赓续文脉、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古代史教学领域的知名专家,阎步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团队带头人,他培养锻炼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任务,投入大量精力塑造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梯队,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中国古代史(上)》获评国家级精品课,北大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其教学水平始终位列全国首位。
阎步克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通识教育’系列通选课”,自2001年以来连续开设至今,二十余年来已经成为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组通识课程,其中由阎步克担任主讲教师的两门课程,累计选课学生人数超过7000名,教学评估成绩在北大同类课程中始终名列前茅。选课学生受到专业规范的学术训练,充分体会到了北京大学底蕴深厚的人文精神、领略到了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学者风范,认为“授课教师学识渊博,富于人格魅力;讲授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引发我们对历史对现实更深的认识和思考;课件制作精美,课堂气氛活跃有趣”。不少学生称之为“北大最好的课程之一”。该系列课程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成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如今均已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可堪重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当被问到三十五年教学生涯,什么事情带来了成就感时,阎步克只字未提奖项荣誉,而是说:“从初上讲台的笨嘴拙舌,到课上开始有了笑声,下课时有了掌声,就感觉很温暖很快乐”。一句话道尽了为师者“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比其渊博学识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正是阎步克对教书育人事业朴素的执著,成为后学者“高山仰止”的楷模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