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新时代的农业产业,正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的第三产业延伸。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近日受访时谈到:“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三产融合’是大势所趋。只有‘三产融合’才能让产业链更长、更粗、更宽和更具有韧性。”
张正河自去年以来带队组成调研小组,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了解等方法,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内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对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乡村振兴赋能情况做了调查研究。
据悉,调研小组先后走访了锅圈参与投资、位于河南鹿邑的澄明食品工业园(园区内包含锅圈控股的三个工厂),锅圈参股、位于广西的虾滑供应商逮虾记、位于江苏的藕类产品供应商、位于安徽的贡菜产品供应商、位于内蒙古的沙棘汁产品供应商以及位于四川的笋类产品供应商等。
锅圈虾滑供应商位于广西北海的虾塘。
调研报告着重总结了锅圈“三二一产联动”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三产强化二产,二产拉动一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工业化经营农业,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提升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具体来看,在下游市场端,锅圈线下门店已突破万家,并开发了锅圈APP、微信小程序等多种线上销售网络,依靠全国统一大市场,锅圈结合前端消费数据的反馈,能够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反向推动工厂生产。
在上游,锅圈自建、联营、合作了数百家食品工厂。采购过程中,为更好满足消费者“因时而食、因地而食”的新需求,把控食材品质,其原材料多是从上游产地源头直采直供,相关工厂往往也都选择当地特色食材的区域聚集区,如云南大关筇竹笋、江苏宝应荷藕等国家地标产品都是锅圈在售笋类、藕类产品部分原料来源,由此,亦促进了乡村产业升级,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张正河谈到,从质量标准、消费者需求、地方特色产业等维度,锅圈把好的产品组织起来,再通过其平台,送到各个消费终端,是推进“三产融合”一个典型代表。
他进一步谈到,“三二一产联动”的“锅圈模式”,以产业为纽带服务乡村振兴,在带动村民收入增长,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样本。
据了解,锅圈去年联合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成立“锅圈乡村振兴研究院”,旨在基于锅圈积累的案例素材和实践经验,探索助农共富新模式,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样本和路径。随后,“到田间地头寻找答案”的乡村振兴主题调研由此展开。
创新三二一产联动 促进产业均衡发展
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何是大势所趋?
张正河:农村的第一产业,一般来讲是一个低附加值的产业,过去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一次性出售农产品。要想村民更多从产业发展中受益,需要建设种养植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制作,这是二产,然后再到仓储智理、打造营销体系,这是三产,尤其是进一步通过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等,带动农产品消费,反过来又对一产的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一产发展。
只有“三产融合”才能让产业链更长、更宽和更具有韧性。
问:如何看待锅圈创新的“三二一产融合发展”,对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大局的意义?
张正河:从质量标准、消费者需求、地方特色产业等维度,锅圈把好的产品组织起来,再通过其平台,送到各个消费终端,是推进“三产融合”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
通过门店和线上营销,锅圈将消费者喜好反向传递到加工业,加工过程中需要一些更好的食材,进而延伸到第一产业,特别是对畜牧类、水产类产品等的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水平。
这样就把城乡消费者与农民在农村的生产过程有机链接到一起,这种从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传递信号的模式,这样的一个链接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锅圈模式”很有帮助,产业均衡发展,就助力了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认为,“锅圈模式”跟产业兴旺这一点是最好的结合。
助推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实现“惊险跳跃”
问:具体到此次调研,你带队实施调研的目的是什么?
张正河:锅圈保持快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在7年内突破万家门店。研究它,我认为无论是出于学术研究,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上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其发展符合了国家的政策。“锅圈模式”,三二一产联动,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助力农产品走出大山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
问:调研走访地点的挑选标准?
张正河:我们在调研中,对锅圈与上游工厂链接的三种模式(控股、参股、代工)均有涉及,同时,东、中、西部地区的工厂都要调研到。
锅圈在广西北海的青虾养殖基地。
农业工业化推进产业提振 吸引青年返乡发展
问:对河南鹿邑的澄明食品工业园的调研情况如何?
张正河:从市民的一般访问,到工厂的实际考察,与园区工作人员的座谈,我们感到澄明对鹿邑县城的发展,正向作用是非常的大。园区中,锅圈在整个产业的生产、需求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工业园依托三产,壮大二产,催生一产,“工厂+种植”、“工厂+养殖”,拉动了鹿邑、周口的辣椒种植和牛、羊、鸡养殖的发展。我们拿到的数据是,园区去年完税近亿元,用工4000人。
我们对园区组织管理模式印象深刻,看到的是一个有力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比如,园区搭建的“1+1+N”服务架构,一个县处级领导专班,一名首席服务官和N个智能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困难。
此外,印象比较深的是园区内的企业,跟锅圈有战略上的合作关系,类似“单打冠军”。“单厂单品”模式能助推企业把产品做到极致,也能避免企业之间的竞争内耗。
河南鹿邑澄明食品工业园区内的智能车间。
问:未来,澄明食品产业园将在全国复制10个特色食品产业园,你觉得这对于行业有何意义?
张正河:从两方面来看:从产业的角度,园区的建成也能助推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并进一步带动当地乡村产业的高质化提升。
从人的角度,园区的落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带动劳动力就业,不仅可以帮助农户增收,还能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催生新时代农民(农业产业工人)产生。
稳定需求带动上游扩产增员 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
问:本次调研,其他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张正河:比如锅圈位于江苏的莲藕供应商,从种藕、选藕到加工,整个产业化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
对这个单品来讲,因为锅圈等企业的介入,有了稳定的需求,供应商就有了长远之心,能够持续改进产品生产线。这对技术进步,对厂房的扩建和改建,都是有帮助的。去年他们就投建了新工厂(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5亿元),其中包含了几条自动化生产线。
另外,像逮虾记,也是沿着三二一产联动的思路发展。稳定增加的市场需求,带动虾农的收入趋于稳定,进而助推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投入虾棚建设等。
年轻人回到乡村,当地吸纳他们中的部分担任村干部,也是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路径。这部分人在城市中工作、学习过,他们中许多人具备了新的发展理念、掌握了新的技术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们的回归一方面能够提振乡村的经济,也为乡村治理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