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老年,如何安顿自己?近日,身在美国匹兹堡的历史学家许倬云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就此进行了连线对谈。一位是“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名誉中西的史学大家,著作等身,被年轻人奉为“精神导师”;一位是中国“92派”的代表性人物,创办并带领企业迈入世界五百强。当许倬云说“养老养老,安顿身心”,陈东升回答:我记着您这句话,我一定把我的养老事业做到最高境界:安顿人心。这个关于养老的理想,在这场跨洋对谈中发生了共鸣。刊
直面养老问题
下午两点,老人们陆续从房间里出来活动。有人去隔壁楼预约好的康复医院做康复锻炼,有人三三两两组队在棋牌室对战,有人要去参加一堂线下健康知识讲座,有人则来到大厅的钢琴前,抚过琴键,一对老夫妻合着钢琴曲高声唱起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的银发上。这里是位于北京昌平新城核心区域的一处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燕园(简称“燕园”)。在社区大厅入口张贴着每周课程,课表上,从早上8:30,最晚到晚上20:00,各种课程、俱乐部的活动满满当当填满了除了午休以外的各个时间段。这个养老社区里有超过35门课程,歌唱、戏曲、舞蹈、文化艺术、运动健身等类俱乐部37个。在这里,养老变成了“享老”,老人们体验着“活力养老”,他们既有身体的归属感,又有心灵的满足感。
变老意味着什么?对个人而言,是身体的衰老、罹患多重疾病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更少的收入、更沉重的照护负担。对社会而言,是陡增的养老压力。此外,还有别的考验。年轻人结婚意愿逐年降低,生育率下降。养老焦虑本身是一面镜子,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养老资源的匮乏。光大证券2021年发布的养老报告指出,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缓慢,公立养老机构床位供应不足,私立养老机构质量也存在两极分化严重。这一现象其实早已有之。2007年泰康保险集团开始涉足养老产业时,陈东升曾带团队做过调研。他们跑了北京200多家养老院,在北京、上海进行了2000多个潜在客户样本的抽样调查,做了人口结构和经济环境的研究。调研中,陈东升感到“中国的老年人过得并不幸福”,他渴望找到一种更好的养老方式。
陈东升历时十年去养老行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他在著作《长寿时代》里回忆,在太阳城,老年人休闲、娱乐、购物等需求被充分满足,这与当时中国老年人养老时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2015年,泰康之家·燕园投入运营。这个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养老社区,能够接纳3000户养老入住需求。社区在满足设备硬件之外,打造一站式的养老场景。曾有老人搬入燕园就是为了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资源,老人表示自己一辈子最大的爱好是游泳,可年纪大了,发现家附近的游泳池竟然拒绝自己入内。来这里,就是相中了游泳池。一个更为人知的故事是,作为燕园第一批入住居民,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曾表示,社区里饮食起居、健康养护都有管家和专业人员照料,夫人崔可忻可以尽情投入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自己每天7点起床,看报写作,锻炼休养,各自所需,“这里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的安度晚年。”诚如斯言,迄今入住燕园的8年时间里,钱理群共完成了14部作品。除此之外,根据老年人需要的生活及照护服务层次的不同,燕园还有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等不同服务类别。社区内部配有自建的二级康复医院,也和三甲医院建立了转诊和远程医疗服务等医疗支持体系,保证居民和家庭能够便利获得医疗和专业照护。
社区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提供不同类别的专业照护服务
燕园入住率达90%以上,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2岁,最年长者103岁,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寿社区”。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比如,社区辟出专门的区域,让老人展示自己的摄影、书法或手工作品,甚至栽培的植物、蔬果。开园八年来,燕园社区组织过居民展览近70次,呈现了2000余种优秀的居民作品。摄影作品中,多见的是居民用心记录的社区风景,醒目的是一些老人宛如孩童般的肆意笑容。用陈东升和许倬云“英雄所见略同”的对谈来说,就是老年人的身与心都得到了安顿。也是从燕园开始,陈东升关于养老的理想真正照进了现实。这是陈东升在16年前涉足养老产业时就立下的理想——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希望老年人的生活不要只是待在屋子里,而要像蝴蝶一样充满活力,自由飞翔,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专注医养
由于患有先天性的肌肉萎缩,许倬云先天不良于行,成年后接受过数次矫正手术,借助拐杖行走。但人到晚年,他先后经历了几次摔跤和颈椎骨手术,两年多前彻底瘫痪,只剩右手食指还能动,吃饭需要太太孙曼丽喂食,写作靠口述。面对视频对话另一端的陈东升,他讲道:“我一辈子活得实在很辛苦,从生下来就觉得不该生下来,但是无可奈何,已经在这就想着怎么过。我觉得既然活下来主要的原因是我得到太多人的爱护和照顾,我的生命,我的生活,都是靠别人照顾和爱护得来的,所以我亏欠人间,比我能付出的要多很多。”
陈东升讲起自己父亲的离世,迄今抱有遗憾。2003年,那时他还没有涉足养老事业,父亲弥留之际一直说“回去”,当时陈东升并不懂老人的想法,因为在当地传统观念里老人不能在家里去世,最终他在医院陪父亲度过人生最后一程。“要是现在的话,我一定会满足他的想法,把他接回家里去。”两人的经历和对谈再次昭示,人在老去时终将面对的一课:病痛、衰弱、不安、丧失。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中讲到生命的老化就是身体器官走向衰竭的过程。骨头和牙齿软化的同时,血管、关节、心脏瓣膜由于吸收了大量钙沉积物而变得坚硬。血管变硬,但血液还要顺畅流淌,于是心脏只能产生更大压力,结果一多半的人到了65岁就会有高血压。随之导致的是心脏壁增厚,对运行需要的反应能力减弱,运动功能逐步下降。与此伴随的是肺活量降低,肠道运行速度减缓,腺体慢慢停止发挥作用。连大脑也会萎缩,等于颅骨内多出一定空间,大脑在颅内晃动,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在跌倒后容易发生颅内出血。我们对老年的恐惧和焦虑首先就来自这些事实。而这不是可以通过注意饮食、坚持锻炼、控制血压等物理层面能够阻挡的,最终身体器官会慢慢退化到彻底衰竭,身体或精神上将没有能力独自应付日常生活。但这并非意味着绝对的悲观,或放弃。在北京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负责人王海霞聊起这些问题,这位常年身在老年康复医学前线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展示了更积极的可能性: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也是能够恢复到可以返回家庭生活的身体水平。
康复医院,工作人员帮助老人做康复训练
在康复门诊二楼,康复师正在帮助一位老人按摩活动小腿。王海霞介绍,对于老人来说,康复治疗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重获尊严的途径。这个尊严并不是体现在多大的事情上,而是生活中一件件的小事,比如能够独立行走、站立或吃饭,都是给予心理的莫大安慰。在康复大厅里,老人们或在康复师帮助下练习活动手部关节,或是在智能仪器上锻炼身体矫正体态,或在通过声部练习解决吞咽障碍。燕园康复医院有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已经101岁了,依然坚持来做康复训练,就是为了解决吞咽问题。口腔咀嚼、吞咽等问题看似小事,但很容易让老人产生呛咳,引发肺部感染。长寿时代,人们追求的不应只是绝对寿命的延长,而更该是健康寿命的延长。所以从一开始陈东升就希望专注医养,以“一个社区+一家医院”的医养融合模式来提供专业的服务。但核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钱。一方面,重资产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需要企业投入巨量资金。“这恰恰回到了事情的原点,保险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资金充裕。”陈东升毅然投入养老产业,前期力排众议,但最终公司雄厚的实力和时间检验的结果都站在了他这一边。另一方面,入住养老社区、享受良好医养服务的居民,同样有支付的门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养老困境面临未富先老的结构性矛盾。
保险公司的优势再一次得到发挥。2012年,燕园还在建设时,泰康就创造性地推出“幸福有约”终身养老计划,率先将虚拟保险业务和医养实体有机结合,标志着全新的养老商业模式在中国正式落地。“幸福有约”计划由一份保单和一份《泰康人寿保险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确认函》共同组成,这一创造性的商业模式开创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先河。它包含了两层保障:第一,达到相应标准的保险客户,通过自主签署《确认函》,将提前锁定未来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第二,年金保单所产生的养老现金流,通过长期复利增值,可以用来支付远期的养老服务费用。通过幸福有约,一站式解决了长寿时代养老资金和资源,跨生命周期的统筹,泰康做出了第一个脱离西方模式和中国传统思维的创新。由此,以幸福有约为标志,泰康实现了保险和医养实体服务,保险资金运用和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链通,不断满足人们对长寿、健康、富足的需求。目前,泰康之家已在全国30个城市布局34个项目,其中14城15家社区投入运营,12家康复医院开业,服务居民超8800人。一个价值非凡的长寿时代探索之旅已经启程。
老年人的“理想国”
比如85岁之后,约有1/3的老人会受到认知症的困扰,但认知症社会知晓率偏低;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超过4000万,但照护服务跟不上。尤其在漫长人生的最后一站,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能够有尊严、优雅地走完这最后一段旅程,是老人们未必有机会说出口的必然之需。许倬云的“中国三部曲”广为人知,其中《万古江河》曾被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每一位入学新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以普通人的角度而为人乐道,里面提到,生与死,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一个人对生死的理解,可能折射了他的经历、阅历、厚度、丰盈度。
在与陈东升的连线对话中,他坦然地“抱怨”自己(人在美国)遇到的养老问题,比如说因为他自身健康状况先天不良,在当地不能进社区等。而在不久前,一个老朋友相伴几十年的太太故世,这位朋友如同一个儿童丧失了母亲一样,许倬云看着朋友难过,但又爱莫能助。陈东升对此深有共鸣。他曾亲历钱理群夫人崔可忻罹患胰腺癌后的人生最后几个月,不做化疗、不动手术,选择在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接受姑息治疗,完成了人生的自传——《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崔可忻纪念集》,并在燕园做了一场告别演出。“没有畏惧,没有悲伤,留下的是欢笑、优雅、温情,是对这个世界炽烈的爱。”在陈东升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最好的告别。2021年3月,泰康燕园安宁疗护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它结合泰康生态优势,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模式——结合养康特有的长链条系统照护服务生态基础,建立起集合缓和医疗、舒适照护、人文关怀、生命礼仪一体化的临终关怀专业化服务。
泰康燕园安宁疗护病房
燕园安宁疗护中心位于北京燕园康复医院的二楼。6张病床,十几人的安宁疗护团队。李子珍是首批安宁疗护团队里的一员。2016年她加入泰康,在看到这一项目启动后便主动请缨从管理岗位上转过来。作为社工,她要负责串联起家属、医生、护士、心理师、礼仪师等所有成员,一同陪伴患者有尊严地走完生命之旅。她介绍,自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已经照护过100多位老人,最短的入住3个小时就逝去了,最长的在这里度过了128天。其中还有患者在缓和医疗和舒适照料之下,因为减轻了创伤性治疗和药物的负面作用,甚至病况得到控制和好转,从安宁病房出院,回到家中继续安然生活。李子珍介绍,她和其他社工、医生、护士、志愿者团队,会针对每一位住进来的病人和家属,每周开会沟通病人的实时情况,帮助患者梳理并完成遗愿清单,制定细致而又随时准备调整的工作方案,包括把家属哀伤抚慰也纳入其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李子珍特别理解那些老人走在人生最后一小段路上的情绪,无论安详、恐惧、无助还是愤怒。她和队友们常常根据对方一个小小的动作或一个短暂表情,就能判断该留下来照顾他,还是让他自己待一会儿。照顾病人,陪伴他们体面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同时陪伴家属度过丧亲之痛,这样对悲伤的感受和抚慰,让李子珍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敏锐。“你是泰康的资深员工了,为什么会转到这里来?你之前也没相关经验。”当有人问到为何投身安宁疗护事业,她表示:“因为安宁疗护的工作有价值,我相信泰康做这件事有意义。”在李子珍身上,是泰康人对工作一贯的热爱,以及对陈东升和公司的信任。
陈东升曾将自己理想中的养老社区定义为五个词:温馨的家、开放的大学、优雅的社交会所、高级医疗保健中心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但是养老社区并不是暴利产业,一个养老社区,从投资拿地到建设完成,再到开业、住满,需要多年时间,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我们不做猎人,而是要做农夫,精耕细作。”陈东升选择商业长期主义,提供了一种长寿时代下的理想养老模板。这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从无到有,推出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泰康商业模式,并在打造“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之外,又完成了由“安宁疗护”衔接起的“生命关怀”这泰康大健康版图最后一块拼图。目前安宁疗护业务已在北京、武汉等8个城市落地,投入运营床位64张,累计服务患者超725位,满意度100%,力争打造行业标杆。同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泰康建立溢彩公益基金会以助老为主要项目方向。“溢彩千家养老机构资助项目”(简称“溢彩千家”)是溢彩基金会的重点公益服务项目,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资助1000家养老机构,改善他们的硬件设施,提升他们的管理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溢彩千家已累计资助养老机构338家,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