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性朋友为了健康忙着锻炼肌肉健身塑形时,可能忽视了一组比其他任何肌肉都重要的肌肉群——盆底肌!它藏在骨盆深处默默“兜底”,承托着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重要脏器。如果盆底肌出现了松弛,漏尿、脱垂、疼痛等问题可能就会找上门。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每位女性都该重视守护好盆底肌。
盆底肌在哪里?有什么功能?
盆底肌,顾名思义可以把骨盆想象成一个碗,盆底肌就是碗底,盆底肌群像一张吊网一样,封闭骨盆底部,前连耻骨,后接尾骨,两侧连接坐骨。盆底肌主要由三层肌肉和筋膜构成,浅层肌群(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肛门外括约肌等),中层肌群:会阴深横肌 深层肌群以肛提肌、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尾肌、尾骨肌等是盆底的主要支撑结构。
盆底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支撑盆腔脏器、控尿、协调排便、改善性生活。
哪些情况会导致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松弛是每位女性都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导致盆底肌松弛主要原因大概7个: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弹性减弱,收缩力下降,支撑功能减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盆底结缔组织变薄,血供减少进一步削弱支撑力。
2.生育:生育过程对盆底肌的损伤贯穿妊娠、分娩及产后三阶段:妊娠期胎头持续压迫并牵扯盆底肌肉及筋膜,分娩时肌肉与筋膜过度牵拉导致支撑力削弱及神经损伤,产后过早运动、身体劳累叠加子宫复旧不良进一步加重损伤。
3.长期腹压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压迫盆底组织,导致韧带松弛、肥胖,负重会增加盆底压力,加速组织损伤。
4.不良生活习惯:久坐缺乏运动盆底血液循环差,肌力减弱。长期憋尿或排尿时过度用力,增加盆底负担。此外,腹围超过80厘米的女性尿失禁发生风险增加1.5倍。
5.心理和情绪: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盆底肌肉紧张,影响神经控制,干扰收缩和松弛的能力,从而使盆底肌肉功能失调。
6.手术或创伤: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直接损伤盆底结构或神经。骨盆骨折可破坏盆底肌肉完整性。
盆底肌松弛有哪些症状?
1.松弛型盆底功能障碍
尿: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尿储留
便:便秘、排便困难、便失禁
垂: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痛:阴道、会阴痛、慢性盆腔痛、坐骨神经痛
性:性交痛、无性快感、无性高潮、性冷淡、阴道痉挛
2.高张型盆底功能障碍
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急迫型尿失禁
便:腹胀、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完全、排便时有肛门堵塞感
性:插入性或深度性交困难、性交后骨盆疼痛
痛:腰痛反射到腹股沟或大腿根部、与性交无关的骨盆痛、下腹壁痛、肛门坠胀疼痛
其他:外阴痒、阴吹等。
盆底肌松弛该如何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减重、戒烟、液体摄入管理、膀胱训练、避免增加腹压、重体力劳动。
2.做盆底肌肉锻炼: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锻炼耻骨-尾骨肌肉群修复盆底功能,锻炼时需意念集中配合深缓呼吸,吸气时收缩肛门,再收缩尿道,产生盆底上提的感觉,屏气收缩5秒,呼吸放松。每次10-15min,每日3组。能增加盆底肌张力与肌力,有利于盆底血运。
3.其他专业治疗:盆底电刺激/磁刺激、药物治疗、佩戴子宫托、手术治疗等。首诊需请妇科医生进行评估和制定干预方案,若出现泌尿系感染则需转诊至泌尿科治疗。
中医治疗盆底肌松弛承袭千年智慧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妇女盆底障碍类疾病描述,提到盆底功能涉到腰脊、骨盆、髋膝。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也有介绍锻炼腰腹骨盆和盆底肌的导引法。唐代孙思邈《枕中方》中将“撮谷道”(主动收缩肛门)列为日常练功要诀。
中医认为“气虚下陷、肾虚不固”致胞络受损,不能提摄子宫。遵循“虚则补之,陷则举之,脱则固之”原则,治疗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补中益气或大补元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