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康之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现在,他们冲锋在社区抗疫一线,为了长辈的生命健康安全,披星戴月、事无巨细,舍小家为大家,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书写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让我们跟随家庭医生韩亮的视角,一起去看看泰康之家·燕园社区医务室是如何撑起居民长辈的健康保护伞,如何搭建好长辈和社区康复医院之间的坚固桥梁……
韩亮 泰康之家·燕园社区医务室家庭医生
“我给自己的工作守则是,一定让长辈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尽自己所能做到‘秒回’。”
韩亮已经不记得自己在泰康之家·燕园封闭了多少天,“应该是11月19日就入园了,其实社区里几乎每个员工都是这样的,病了就用最快的速度康复,休息3-5天立即返岗。”即便是发烧的那几天,韩亮的手机仍旧是24小时开机,以便第一时间响应居民以及家属的来电或者微信咨询。
韩亮是泰康之家·燕园社区医务室的家庭医生,日常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紧急救助,如长辈在房间或是在园区里发生了一些意外情况,突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的疾病或是发生跌倒等紧急状况,医务室医生负责第一时间拉绳跑点到现场紧急处理。这是主要的工作。此外,家庭医生还负责长辈的慢病管理,如对长辈进行日常随访、沟通病情、指导用药、解读化验检查报告以及跟长辈提示异常情况等。
平时燕园社区里每天会有10次左右的拉绳警报,最近一段时间成倍增加到每天40次。“这里还不算给我发微信、打电话沟通的,长辈们其实也很体谅我们的工作,怕我们跑来跑去太辛苦,除了特别紧急的情况,尽量不拉绳。但我的工作守则是,一定让长辈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尽自己所能做到秒回。”
韩亮说,社区医务室是连接长辈和社区康复医院之间的一座桥梁。举例来说,医务室接到拉绳出诊,如果情况不难处理,家庭医生就地解决,如果情况复杂像是骨折、突发心梗或者有其他风险,就需要把长辈转诊到医院急诊,或者是相关的专科门诊进行后续治疗。而从医院经过治疗后康复并回归社区生活的长辈们,也需要家庭医生时刻关注他们恢复和后期用药的情况。
有位年近80岁的长辈,不久前打球时伤到了腰椎,康复治疗后刚刚出院,考虑到自身的情况,也为了避免其他疾病,再加上老伴退休前也是医生,长辈决定留在家里治疗。于是院长李彦芹、付研、家庭医生和两位长辈成立了一个微信群,几乎每天都要和长辈们详细沟通病情变化,悉心指导使用各种诊疗药物,付研教授作为急重症专家,全程参与了长辈的诊疗过程,最终两位长辈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已经完全康复。
其实,很多燕园的长辈都有这样一个“专有”的微信群,群里包括家庭医生、居民本人、居民家属,有的还包括保姆。平均算下来,一个家庭医生要照看近300名长辈,每天都有数十名长辈来咨询用药和身体方面的问题。所以除了处理手中紧急事项,回复居民的信息,也是家庭医生重要的工作。
除此之外,家庭医生也要关注长辈的精神和心理状态,适时进行疏导。
“有位90多岁的阿姨,平时喜欢吃些小零食,疫情之前她储备了一些,最近一段时间快吃没了,她担心没有东西吃,也担心被感染,不让管家给代买,心理焦虑逐渐加重。记得有一次,我和阿姨微信沟通到了晚上11点,给阿姨进行心理疏导,包括一些用药指导,后来也让管家给阿姨买了零食,并对外包装进行消杀拆除后才送过去,阿姨现在释然、安心了很多。”
那时,燕园医务室的工作量暴增7、8倍,再加上医护大都被感染,人手更是严重缺乏,最难的时候只有三位医生,却要每天处理40多个报警拉绳,忙碌情况可想而知。谈起大家的付出,韩亮说,“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于新秀,她承担的工作最多,开始她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多休息,但等到她自己也被感染时却赶上了最忙的时候,也因此几乎没有得到休息的机会。即便是高烧烧到快40度时,她也没有丝毫犹豫一直在坚持,每天参加各种会议,沟通、协调各种事务。而且她的症状还是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出现了咳血的情况,家里刚上小学的孩子也顾不上照顾,但即便这样她也毫无怨言,一声不吭地顶了下来。”
韩亮回忆说,有一次刚接到拉绳警报,他正往居民家里跑,半路上手机又响,另一个居民也发生了紧急情况。“当时真的有点儿崩溃,觉得太难了,但是没有时间迟疑,只能加快脚步,往居民家里冲。”
现在,燕园的情况一切向好,新增病例越来越少,康复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当问到对未来的规划,韩亮说:“今后我们会更加注重居民长辈们心理健康方面的调节,缓解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的生活能尽快回到正轨上。”(疫情期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