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华网组建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定位为低空经济产业高端交流协作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高端智库研究与服务平台,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出品:新华网移动互联网事业群
我国幅员辽阔,但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在应对灾害时,航空应急救援凭借其快速反应、全域机动和立体救援的优势,能够迅速抵达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救援和物资输送,是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日,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航空应急救援分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建议分阶段推动现代化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2025至2030年,实现全国50%人口密集区及重点灾害带航空救援覆盖,城市群核心区域达到30分钟响应,重点灾害带实现1小时响应。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航空应急救援分会名誉会长闫鹏表示:“‘1小时黄金时间’是生命救治时效性的重要标志。其核心逻辑在于:创伤性大出血若能在1小时内止血,死亡率可降低70%;人体在5-10℃水中生存时间约为1-3小时;而在低温、潮湿且无遮蔽的环境下,1小时左右即可发展为中度失温(33-35℃),导致意识模糊和行动困难。”
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公共安全需求与国际救援标准接轨,是确立航空救援“一小时机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下一步建设目标。按直升机速度计算,对应的空间覆盖半径约为150公里,需在此范围内实现1小时内全境抵达。
航空应急救援分会初期将重点突破标准缺失、协同低效和技术瓶颈等痛点,发挥政府与市场的“粘合剂”作用,成为行业创新的“推进器”。通过3-5年建设,推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从“零散补充”转向“体系化支撑”,为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格局提供关键保障。
促进航空器制造业发展
打造重点灾害带1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机制,需配备先进的航空救援装备。这将直接促进航空器制造业发展,尤其是针对应急救援需求的特种飞机、直升机等航空器的研发与生产。随着救援任务增多和救援要求提高,航空器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市场需求增长点。
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全表示:“建立重点灾害一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机制,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基地化、网络化布局参与机制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方案,细化安全措施,创新救援装备,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同时,需深度总结救援经验,打造快速、立体化、全域机动的响应机制,大幅缩短‘黄金救援时间’,高效应对多灾并发局面,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受灾群众搭建‘空中生命线’,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国家综合实力。”
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航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需建设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包括通用机场、起降点、航路航线等。这将带动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飞行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吸引更多低空飞行活动,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中国电信无人科技公司专家表示:“中国电信作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家队,积极参与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打造‘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为前线抢险救灾搭建通信‘生命线’。我们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机载公网基站’适配中型复合翼无人机和大型无人直升机,通过高通量卫星快速恢复灾区通信网络,确保救援指挥调度和灾情信息传递畅通。”
拓展低空服务领域
航空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将拓展低空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除传统的飞行训练、旅游观光外,还可涉足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物资运输等领域,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浙江极客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飞举例称:“例如照明无人机,在便携性、响应速度和照明成效方面具有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川渝地震带、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区及长江黄河洪涝防范区,预先储备照明无人机并培训专业操作团队,对构建1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防灾减灾战略的新篇章中,构建重点灾害带1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响应机制,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效能的显著升级。这既是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也是国家应急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未来,该机制的高效运行将确保救援力量在自然灾害中迅速、精准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