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博物馆西馆发布施工进展】近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发布最新施工进展。苏博西馆位于高新区狮山广场,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该馆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展现苏州历史、苏州技艺、苏州书画等主题,并设有国际交流、探索体验、苏色生活等专业展厅。目前,苏州博物馆西馆已完成土建结构施工,处于机电安装、内外装及展陈施工阶段,机电安装工程完成80%,外幕墙工程完成70%,内装饰工程完成30%,展陈及信息化施工同步推进。西馆周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能源中心结构已封顶,周边地下停车库即将封顶,长江路改造及周边管网项目也已启动建设。苏州博物馆西馆概念图(图片来源:苏州发布)
【黄河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初步确定】2021年4月6日,从郑州市文物局获悉,万众瞩目的黄河国家博物馆设计方案已经初步确定。黄河国家博物馆选址郑州,重点展示内容为黄河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演变等。该馆的建筑方案由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主笔设计,设计师从城市设计与空间营造两方面着手,以蜿蜒曲折的水岸景观为原型,打造象征自然环境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桥梁。博物馆位处郑州北部,将成为新规划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大亮点。博物馆按照建筑功能划分,北侧为主展陈区,南侧为服务教育区及档案室、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总共4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将通过四个主题展区全面揭示黄河的历史文化与生态风貌,另外设有丰富的临时展览与互动体验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135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投资约19.3亿元。兴建黄河国家博物馆,无疑将推进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传承作用。
【埃及举办盛大仪式将文物转至新博物馆】埃及近日举办盛大游行,将22具法老家族木乃伊转移至开罗的一座新博物馆,一支乐团参与游行,仪式还包括一场灯光秀。每具木乃伊都被装敛在专门容器中,其中填充了氮气以保护文物。容器由车辆运送以确保稳定。这些木乃伊多数属于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埃及新王国时期,自1871年在卢克索代尔埃尔巴哈里祭庙群和帝王谷被发现。这些文物此次由位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博物馆(Museum of Egyptian Antiquities)转往位于福斯塔特的国家埃及文明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Egyptian Civilization)。埃及考古学家扎西·哈瓦斯(Zahi Hawass)表示,在新馆中,这些木乃伊能首次以文明的、有教养的方式展出,而非像在埃及博物馆那样为娱乐而展出。法老家族木乃伊通过盛大仪式转往新馆© Sky UK
【中国】Espace文化艺术空间:2021年4月7日至9月26日,“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典藏精选”展览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展出。本次展览是路易威登基金会(墙外)项目之一,将展出基金会珍藏的8件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以此展现这位20世纪瑞士艺术家对雕塑的不断探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是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他的雕塑作品具有典型的特色:孤瘦、单薄、高贵及颤动的诗意气质。此次参展的8件作品分别为《杆子上的头像》《三个行走的男人》《趔趄的男人》《威尼斯女子III》《高挑的女人II》,以及1964-1965年完成的3件《男子头像》。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典藏精选海报(图片来源:每日环球展览)
【中国】宝龙美术馆:2021年4月9日至4月25日,“太华风骨——田学森油画作品二十年回顾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田学森年少时开始学习绘画,兼学中西,后专攻油画,画风受到梵高与巴尔蒂斯的影响。2007年,他留下遗书独自远行国境与内地一年多写生考察,历尽艰险、饱览山川后,于2010年9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行走中国油画个展”,同时确定了自己的创作主题是华山。旅居上海及游历欧洲多年的经历,让他的绘画实践融合了海派文化及西方印象主义的手法,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结合,作品中带着中国文人的气象。本次展览展出田学森从1997年至2021年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以华山为主题的画作、早期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及抽象绘画等,以此呈现他在过去20年的绘画发展与艺术历程。“太华风骨——田学森油画作品二十年回顾展”海报(图片来源:宝龙美术馆)
【中国】苏州丝绸博物馆:2021年4月9日至6月9日,由苏州丝绸博物馆与泰州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天上取样人间织——泰州明代家族墓出土服饰展”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出。在中国封建社会,衣冠服饰不仅有遮羞、保暖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社会地位、伦理政治的外在标识,衣冠之治既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的特殊反映。明代服饰集历代华夏服饰之大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后世服饰产生深远影响。泰州地处江淮之间,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陆续抢救性发掘明墓十几座,其中合葬墓等家族墓众多。当地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浇浆墓丧葬习俗使得大量的明代服饰得以保存,出土服饰种类之全,数量之众令人惊叹。本次展览共展出泰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近60件服饰和器物,向观众介绍明代官宦士绅阶层服饰特点,以及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服饰文化和社会风貌。“天上取样人间织——泰州明代家族墓出土服饰展”海报(图片来源:苏州丝绸博物馆)
【中国】中国科学技术馆:2021年3月18日至6月10日,“从这里飞向太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载人航天互动科普展”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展出。载人航天的发展不仅是党和国家重点关心的事业,也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伟大的航天员则是载人航天事业当之无愧的主角,承载着人类追逐飞天的使命。本次展览以“航天员”职业为核心,分为“时空之旅”“为梦而战”“圆梦太空”“太空家园”等展区,旨在引导公众了解载人航天历史、感悟科学家精神、传承航天文化发展。“时空之旅”展区专门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成就,介绍世界各国航天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航天员故事。“为梦而战”主要展示航天员训练相关内容,参观者能够通过离心机、旋转座椅、多维滚环等装置体验航天员的日常训练。“圆梦太空”展区还原了空间站的核心舱、驾驶舱,再现航天员在太空中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最后的“太空家园”则展望人类对宇宙更深入的探索,展品包括太空育种的西红柿、东方红一号卫星微缩模型等。“从这里飞向太空——庆祝建党100周年中国载人航天互动科普展”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澳大利亚】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正在举办展览“光谱:色彩的探索”(Spectrum : An Exploration of Colour)。色彩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从潜意识层面决定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我们感受的方式。颜色也天生存在于艺术实践中,其传播力能引发脏器回应。绘画颜料、陶瓷釉料和纺织染料等天然或合成颜料的生产随时间演变,但颜色基本的情感力量不变。此次展览通过该馆不同年代和媒介的藏品探索颜色,其色调受到大厅雕花玻璃天花板的启发。展览探索了12种颜色的历史和艺术历程,每个展柜探索一种颜色,通过所选作品展现这种颜色的起源、贸易、生产和象征意义。三个单独展柜介绍艺术家的颜料和用于制作它们的原材料。一个展柜聚焦馆藏15世纪作品《佛兰德圣母和圣子》(Flemish Virgin and Child)中的油画颜料,另两个展柜分别探索18世纪印度微型画的水彩颜料和18世纪作品中的色粉。和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青金岩、朱红和“印度黄”(Indian Yellow)等颜料样本。展览持续至8月29日。彼得·图利(Peter TULLY)/《早间航班空乘马甲》(Early flight attendants vest)/1990年/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Melbourne, Purchased from Admission Funds, 1991, CT1-1991 © Courtesy of the copyright owner, Merlene Gibson (sister)
【成都博物馆开展“天府家园”4月主题活动】成都博物馆于2021年4月2日至30日,每周五、周六晚18:30-20:30,开展“天府家园”主题活动。此次主题活动围绕古蜀文明主题展开,包含“周末儿童博物馆”“天府家园”等近20项活动内容。博物馆同时开设“古代成都穿越指南”系列课程,通过“古蜀人吃什么?”“古蜀人穿什么?”等趣味课程,引导小朋友们了解古蜀先民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参与活动和课程的孩子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展厅参观,了解古蜀神秘的祭祀文化,并亲手制作青铜面具、金面具等手工创意作品,感受古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小朋友制作的三星堆面具手工(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宁波博物院推出“腓尼基之光 玻璃首饰”活动】2021年4月10日,宁波博物院将推出“腓尼基之光 玻璃首饰”活动。本次活动为亲子活动,面向儿童为8-16周岁的家庭开放。在活动中,讲解员将带领大家参观“丝路无界:从地中海到中国——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精品展”,在大家仔细观察和了解展览中精美的玻璃制品后,博物馆的老师将带领大家以地中海地区玻璃项链为原型,制作一条流光溢彩的玻璃首饰。腓尼基玻璃首饰成品(图片来源:宁波博物馆)
【“博潮”首届博物馆青年文创联名大会举行颁奖典礼】近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央视网、好品中国品牌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博潮”首届博物馆青年文创联名大会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博潮”首届博物馆青年文创联名大会作为牛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的配套文创设计评选活动,联合全国40余家文博机构,以牛文物元素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将品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通过创新的设计方式相融合,寻找更多文化表达的新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和应用于生活之中。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柳士发表示:“传统文化要活在人们的心里,特别是年轻人的心里,就要把它转化成有关的产品、现实的场景,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了本次文创大赛。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的文创产品只有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做到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次颁奖典礼邀请“2021年百姓最喜爱的十件牛文物”获奖博物馆代表、天津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张玲、中国证券博物馆副馆长金星和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叶蓉讲解牛文物、畅谈博物馆牛文化,为观众讲述中华优秀传统生肖文化的新思想和新内涵如何在新时代应运而生。本次大会面向全国青年设计爱好者征集优秀作品,活动自2020年11月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专家评审共评出“个人与社会团体组”及“企业品牌合作组”金奖各1名、银奖各3名、铜奖各6名。获奖设计作品形式多样,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风格独特且实用美观,引领了现代人文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完美融合的新潮流。
【舞俑 徐州博物馆藏】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请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杜欣桐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杨陈思婕
编辑助理:袁婧 、吴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