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次来都穿着那件带‘唐’字的红马甲,那辆装满米面油的老皮卡,是三十年来从未间断的约定。”
“我家三宝,从幼儿园就接受他们的资助,现在已经工作挣钱了。”
“三十年了,每次来都是笑意盈盈的,又是家访,又是慰问,特别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在邳州市的铁富镇,村民们最期待的就是每年见到一群神秘又亲切的“陌生人”,这群“陌生人”便是来自江苏徐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徐塘发电公司)“避风塘”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
徐塘发电公司“避风塘”志愿服务队成立于1996年,由该公司职工接力组成,30年以来,共组织开展300多场次、90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捐赠物资多达40余万元,帮助了363人次事实孤儿,为千千万万的弱势青少年提供了躲避风浪的港湾。
一次爱的选择,让救助变得更有意义
“避风塘”志愿服务队的救助行动始于1996年一场“爱心助学”结对仪式,17名充满善意和爱心的志愿者走进当地最好的中学,决定资助一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中学生。周侠凤便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
经过深入的了解,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乡,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的李淮引起了周侠凤的关注。走进李淮的宿舍,周侠凤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本该休息的周末,李淮正一个人身着破旧的校服,蜷缩在宿舍的角落读书,他的床铺边缘是一根细细的铁丝,上面晾满了已经发霉的煎饼,这就是李淮全部的口粮。周侠凤的心被这个身高不到1.7米、眼神坚毅的少年深深触动了,当天就把他领回家,做了一桌可口的饭菜。看着满满一大桌子的饭菜,从小就饱经坎坷、自强自立的李淮流下了眼泪,他被眼前这个陌生人“坚定的选择”融化了,他知道,从此他多了一个亲人。
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周侠凤在李淮上学期间为他提供学费、生活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生活和学业上的困难。填报高考志愿时,周侠凤更是多次到学校与校长交谈,为李淮的未来谋划。不服输、不认命的李淮很争气,最终考上了某著名的航空大学强化班。
在校期间,李淮学习非常刻苦,他知道一切来之不易,他想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周妈妈。然而就在第一学期,不舍昼夜的学习压力让他突然失聪。得知消息的周侠凤连夜坐了8个小时硬卧赶到医院,带着李淮奔波求医,给他进行心理疏导,并委托李淮的系主任帮忙照顾,经过长期的陪伴、开导,李淮的听力才渐渐恢复正常。
有了周侠凤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李淮在校表现优异,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上海航空航天研究院,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奉献给了国家航空航天事业。
两代人的长跑,让温暖延伸至每个角落
1997年,春和景明的3月,时任徐塘发电公司党群部主任的陈卫在一个四面漏风的茅草屋里见到了16岁的孟聪,她正在为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收拾返校的衣物。而同样成绩优异的她,却要为照顾弟弟妹妹放弃学业。寒窗苦读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她多想继续读书啊,可是兄弟姐妹5人、家徒四壁,这些现实的条件让她开不了口。
看着在九十年代末却只能烧得起煤油灯、烧饭用的菜刀都已生锈的家庭,陈卫感受到了孟聪对读书的渴望,当下决定资助她继续求学。当时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的陈卫,每个月拿出400元作为孟聪的生活费。织毛衣毛裤、买蚊帐脸盆、铺床晒被……陈卫的爱人也是无条件支持陈卫的决定,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照顾这个胆小、不自信的小姑娘。
为了增长孟聪的见识,让她树立信心,从高中起,陈卫就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孟聪到处旅游,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安徽、山东……孟聪在旅行中感受到了陈卫一家浓浓的关爱,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了解到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一样被贫穷困扰的孩子,她在心底暗自发誓,未来有能力后一定要将陈卫的爱心延续下去。
大学毕业后,孟聪便进入了一线城市银行工作,她拿着不多的实习工资,却时刻想着为千千万万和她一样的孩子做点什么,一边工作一边策划捐助活动。她从并不富足的工资里拿出三分之一设立“爱心助学金”,为广西横州市陶圩镇小学学生购买防寒校服和体育学习用品。多年以来,孟聪累计募捐60余次,共计120余万元,她资助的第一批学生早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看着一批批孩子顺利毕业、工作,孟聪的心里有欣慰、有满足,更多的是对陈卫的感激和崇敬。
三十年的接力,不让一个孩子困于风雪
为了让更多的弱势青少年走出困境,“避风塘”志愿服务队决定打破“一个家庭帮扶一个孩子”的“结对认领制”,面向更多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实施“五位一体”成长计划,从生活、学习、心理、品行、家庭五个方面制定长效帮扶体系,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送去更长久的光亮。
帮扶体系建立后,“避风塘”志愿服务队坚定打出“希望有约 温暖同行”志愿服务口号,和当地孤儿结对帮扶,在生活上,为孤儿添置衣物、鞋袜,送去压岁钱,提供必要的物资帮助,减缓孤儿生活的压力;在学习上,和老师保持沟通,跟踪孤儿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学业辅导;从心理上,定期鼓励孤儿,询问学习和生活情况,密切关注孤儿的心理健康,尽己所能达成他们的“微心愿”;在品行上,定期与孤儿的监护人沟通,帮助他们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家庭上,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共同欢度重要节日,让孤儿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扶贫的同时,“避风塘”志愿服务队不忘扶智。2005年至2012年间,他们和八路小学合作成立“春蕾班”,设立“专项奖学金”,定期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开展“企业开放日”,带领孩子们到公司参观学习,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种理想的种子。2020年,他们向大唐庆安镇中心小学捐助价值20.5万元的多媒体一体机,帮助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助推“双师教学”更好地开展。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会到附近小学开展“大唐启明星”活动,教授孩子们电力相关知识,向他们赠送学习用品,呵护每一朵“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
当第一缕善意在1996年破土而出时,无人预见它会成长为一片庇护数千生命的绿荫。从一所中学到2县22镇,从一次“爱心助学”到300多场次帮扶救助,“避风塘”志愿服务队用时间和行动让春天可以无限续杯。真正的企业温度,不在于某个瞬间的炙热,而在于细水长流的恒久守望。(文中出现的受助者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