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暗香(旧时月色)
词作者:姜夔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张倩
旧时月色,
算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
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
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
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
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
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
几时见得?
·点击收看·
【赏析】
这首词感怀今昔,借咏梅寄托词人的身世之感。
姜夔(约公元1155年—1209年),字尧章,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姜夔孤贫不第,终生未仕,依靠朋友接济、售卖字画为生。他多才多艺,于词道犹精,作品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诗说》《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暗香》,姜夔自度曲,标明“仙吕宫”,词前有小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冬天,姜夔冒雪访范成大于石湖,应邀谱曲填词以咏梅花。后张炎用来咏荷花、荷叶,改词牌名为《红情》《绿意》。此调九十七字,前片五仄韵,后片七仄韵,例用入声韵部。
这首词感怀今昔,借咏梅寄托词人的身世之感。上片侧重写与梅花有关的美好回忆,与而今的落寞形成对比。起三句回忆过去月下赏梅,梅边吹笛的场景,情致高雅而豪迈。接下来“唤起”两句承上,增加了“玉人”冒着严寒同赏梅花的场景,境更美,而情愈深。“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陡然一转,词人自比何逊,感叹才情同年华一并老去,往昔的豪情风采,曾经相伴的佳人,如今都已不复可寻。壮志消磨,岁月蹉跎,无限感慨。末二句“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又一转折,此刻虽无咏梅的心情,但竹林边的几簇梅枝,把冷香送入宴席之中,把词人的心绪搅起千层涟漪,诗思难以遏止,不得不又重拾“春风词笔”。
下片重在抒发身世之感,在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和对比中含蓄道出。换头四句,先荡开一笔,说想要折梅寄远,可叹路途遥远,积雪阻碍,欲寄而不能,于是无限惆怅。江国,指河流多的地区,即江南。折梅相寄,用北魏陆凯《赠范晔诗》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接下来“翠尊”两句,继续诉说相思之苦,折梅欲寄而不能,因此对翠尊、红萼伤心哭泣。词人转换了一个角度,说红色的梅花虽然无言,但仍在相忆我与佳人携手赏梅的美好往事。接下来“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顺承上文,回到过去,美好的往事是什么样的呢?是我曾共佳人携手同游西湖的时候,千树梅花盛开,倒映在西湖碧绿的水面之上。何等胜境,何等温馨,以壮语诉柔情,是大手笔!而且词人从冰冷的湖中倒影去写花开热闹的景色,表达了真实的内心感受:当时是无比温馨,在此刻回忆起来,却又无限苦涩,恐怕再也回不去了。刘熙载《艺概》用“幽韵冷香”来评价姜夔词,可谓精准。结拍“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两句又回到现在,眼前的寒风吹落梅花,花落难寻,旧欢难觅,宛曲不尽,倍极伤心。问“几时见得”,表面上在问何时能再见到梅花,其实是在问何时能够和佳人重逢。全词以疑问结尾,以梅花纷落之景语收束,不尽缠绵之意,余味无穷。
这首词是咏物名作,全篇与所咏之物“不即不离”,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略过物态的描摹,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有关,重在抒写与梅相关的情感、故事。张炎《词源》要求咏物词“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以此观之,《暗香》堪称典范之作。
撰稿:江合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著有《明清词谱史》《宋代文学概要》等,出版自作诗词《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主编《清代词谱丛刊》。
诵读赏析:张倩,朗诵艺术家,主持人,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演员,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主讲教师。中国语文朗读大会全国总决赛评委,曹灿杯朗诵大赛朗诵指导。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