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东南岸,有个闻名遐迩的村子。村内一条小清河,入村“分野”,从高空俯瞰,东西向形如弓,南北向似箭在弦,村子因此得名开弦弓村。上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这里写出了蜚声国际的《江村经济》,从此,“江村”就成了开弦弓村的代名词,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打开了一扇窗。
在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沿着青石板路漫步江村,“打卡”足迹民宿、幸福凉茶铺、江村1936等隐藏在乡村民居间的宝藏景点,聆听这一方热土上的故事与新声。一个个打卡点正演绎着江村新的“诗与远方”,一幅幅“最江南画卷”正在此徐徐展开。
“民房”变“客房”,为追寻费老足迹的游客提供“家的温暖”
江村遍布着费老的足迹。走进这个美丽乡村,循着费老的足迹沿求知弄往村里走,有一栋三层半的白色小楼,入门处是一幅绘有青山碧水的墙绘,“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墙上的这行字让她的家显得有些不同。据开弦弓村工作人员叶天介绍,此处名叫“足迹民宿”。
“看过《江村经济》的人都知道江村有我们这样一户人家,所以有很多人为追寻费老足迹,慕名而来。”据了解,这家民宿的老板叫周小芳,曾亲自接待过费孝通教授四次。1957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二访江村的时候,在周小芳的家里住了20余天,并写下《江村经济》中重访江村的部分。
跟随周小芳走进民宿,进门左手边的墙面上挂满了各种合影照片,除了费老重访江村时的旧照,还有不少游客投宿此处的留影。“走,我带你们到楼上看看费老住的房间。”往楼上走去,民宿二楼是周小芳和家人的房间,三楼就是供游客住的客房,客房共7间,有两间保留了费老喝茶、住宿的情景,其余几间则是不同的现代装饰风,可供游客自行选择。周小芳推开其中一间客房门,房内保留了费老住宿时的斑驳老地板,以及费老在这里喝茶的茶具、热水瓶、桌子等。几十年来,许多游客都慕名来此寻找费老的足迹,体验费老住在这时的点滴情景。
“住在江村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我们江村的情况,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江村人,学者们要做哪方面的调查,我们马上就可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周小芳坦言,自己之前还要种田、养蚕、做家务,随着现在慕名而来的住客越来越多,自己便全心全意经营着民宿,“我经常会做些吴江的特色糕团、小吃与住客分享,大家跟我们一起吃、一起住,给游客提供家一样的感觉。”周小芳笑着说道。
宝藏景点“藏”于旧民居,新业态“串”起村民的幸福生活
走出足迹民宿,跟随叶天往村内继续走去,一条小清河便映入眼帘了。站在费孝通二访江村时上岸的码头,叶天向记者介绍了村里的一个宝藏“打卡”点——幸福凉茶铺,“费老走访江村时,曾多次与村民饮茶唠家常,我们便仿照费老当时拍下的旧照片,在码头对岸还原了这间凉茶铺子。”
初见71岁的店主谈玉珍时,她正在贴新春对联,细碎的光影洒在银发上,让写满幸福的脸上更添几分灿烂。幸福凉茶铺由百年老屋改造而成,是开弦弓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一。记者看到,房屋的墙体斑驳,见证了岁月的痕迹,而新业态的植入则让老屋焕发了新商机与新生机。如今,谈玉珍不仅是房主,也是幸福凉茶铺的“荣誉大掌柜”。
谈玉珍停下手中的活,回到铺子里洗碗、烫碗、泡茶,笑着招呼尝尝店里的特色熏豆茶。“招牌特色还有二十四味凉茶、金银花菊花茶等茶品,60岁以上的男村民和55岁以上的女村民来喝茶都免费。”谈玉珍笑呵呵地说,没想到作为“银发族”的自己还能再就业,发挥些许作用。现在,经常有苏州、南京,乃至浙江、上海等地的游客特地前来“打卡”,品一杯香茗。
出了幸福凉茶铺往南步行数百米,是一间挂有“定胜高”字样彩旗的小店,店名取自于传统美食糕点定胜糕的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旗开得胜。走进小店,店内墙壁上还挂着费孝通题字的“家乡美食 麦芽塌饼”。“我就是土生土长的开弦弓村人,小时候我们这群孩子总喜欢跟着费老跑,费老喜欢吃甜品麦芽塌饼。如今,店里主要售卖定胜糕、麦芽塌饼、菜花团子等吴江特色糕团和大头菜、萝卜干等特产。”53岁的店员姚玉妹笑着说,她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漫步于江村,总能与宝藏景点不期而遇。除此之外,还有三味蔬屋、七约米酒坊、乡土泥玩社、种豆得豆、乡建工作室等一众宝藏景点 “藏”于开弦弓村的民居间,“串”起了村民与游客的幸福生活。叶天表示,七个点位均于去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正式对外开放,在保留民俗民风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时尚设计语言,极大丰富了开弦弓村的旅游资源。
“美丽菜园”为江村添“土韵”,家门口便能享受悠闲“田园生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中的一句话,如今的开弦弓村,在村民周华家也上演了这和谐的一幕,门外是“美丽菜园”,门内是“美丽庭院”,“菜园”与“庭院”相互映衬,美丽翻倍,两幅相得益彰的农家景象不仅为江村增添了“颜值”,也多了一份农村特有的“土韵”。
葱、辣椒、萝卜、大蒜、白菜、青菜……“美丽菜园”里,各类蔬菜长势正好,分门别类,按照木牌上的蔬菜名扎根在各自的区域里。“村上用围栏帮我们把菜园子围起来,可以防止猫狗进菜园‘捣乱’,还清理出一条行走的小路。另外,村上还在蔬菜地上插上相应的木牌,让菜园看上去更加整洁,蔬菜品种一目了然。”照看“美丽菜园”,村民吴满珍热情高涨,在自家的小菜园种上应季小菜,一有空闲就打理打理,在家门口享受悠闲的“田园生活”。
叶天表示,开弦弓村在创建“美丽菜园”工作中,创新性地与“三治”工作相结合,积极践行费老“志在富民”的学术思想,调动村内闲置劳动力参与,合理利用违建拆除的陈砖旧瓦,建设苏式围栏。既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又物尽其用美化村庄。目前已建成美丽菜园近60亩,消化建筑垃圾近90吨,全年吸引各地游客、学者、单位参观学习近2万人次,“中国江村”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种植采摘、萌宠乐园、田园餐厅等一应俱全,南北园为江村“捕获”大批游客
在进入村部的必经之路上,江村1936.南园称得上是最“亮眼”的存在。“这里原是一片香青菜园,香青菜是开弦弓村代表性农产品,卖得特别好。”叶天介绍,现在,将香青菜园扩建为340亩的南园,并在园内打造了三产高度融合的“两山之路”水稻种植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香青菜种植田江村香青园、用于研学体验互动的市民农园及江村娃快乐农场,同时再现了《江村经济》江村桥、水车等场景,还配有农事健身房、七都茶会、风车廊道等打卡点。
一畦畦香青菜田、随风转动的风车长廊、祖母家的菜园、种子银行……南园被分为多个不同的板块,“去年农民丰收节正式对外开放后,许多亲子家庭组团来游玩体验,尤其是周末,日客流量能达到1000人左右。”叶天表示,南园不仅成为了当地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更是为江村“捕获”了大批游客。
“南园以休闲娱乐为主,北园则与之不同,主要打造田园风光及餐饮,带你们看看去。”跟随叶天来到北园,率先引入眼帘的是成片稻田,稻田边则是一幢极具现代气息的玻璃建筑——江村1936.嘉年华,在500亩高标准稻田掩映下,这个以餐饮、社交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建筑别具一格。
据了解,这里原是开弦弓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老旧厂房,在“七都速度”的加持下,只用了两个月,这里就焕然一新。走进江村1936.嘉年华,老板徐卫新正在热火朝天地打包着年货礼盒。“之前村里一直没有办酒席的宴会厅,村民要办席都得去镇上,挺不方便的。”徐卫新是吴江嘉年华餐饮的创始人,也是七都大力招引回乡创业的乡贤,此次回乡打造的这座新建筑,将成为村民婚宴、乔迁宴、满月酒等宴席的好去处。
“你们朝窗外看。墙体采用的是玻璃幕墙,既可以提高室内采光率,又能像镜子一样把窗外的稻田美景映射进来。金秋时节,宾客可以在此边品尝美食,边看窗外稻浪起伏。” 徐卫新表示,目前已有部分村民来此办过宴席,预计明年五月正式营业,届时,大厅将能容纳400多人,12个包厢能容纳120人左右。
建设桑园、蟹园等农文旅研学高地,努力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江村样板”
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快乐桑园和太湖蟹园建设,游客将可以在此体验蚕沙喂鱼、清水养鱼、古法捕鱼等科普体验活动,以及“种桑-摘叶-尝果-喂蚕-上山-结茧”等一系列过程的观察体验活动。未来,在占地500亩的快乐桑园中,不仅将设置可供游客零距离学习体验的蚕桑丝绸文化展示区,同时还将打造成集特色美食、住宿、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农文旅研学高地。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的开弦弓村,生态底色靓丽,文化氛围浓郁。传统的农贸市场被颜值在线的江村市集替代;原本废旧的民房、猪圈、羊棚被改造一新,成了江村Club、江村文化礼堂、驻村教授工作室等。如今,民房变客房、民居变景点、农货变商品,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愈发蓬勃。
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表示,目前,开弦弓村正依托于 “一心、一廊、三村、四园”的规划布局,致力于打造以江村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的中国·江村客厅,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形成多种业态配套布局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江村样板”,将“美美江村”愿景落地落实。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