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海南)低碳韧性城乡科技博览会于5月16日在海南海口召开。本次大会以“营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为主题,汇聚全球智慧,共探建筑领域绿色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前沿路径。
2025(第二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余刚主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曹金彪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一年在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降碳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他提出需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和强化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建设的建议。希望借此次会议契机,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如培育领军企业等;加快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包括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等;强化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建设,为实现中国“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本届大会以营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为主题,是响应国家战略、深化国际合作之举。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公共卫生风险交织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主力军和健康人居核心载体,亟待技术创新与跨领域协同的破局。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立体园林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多次进化,已成为全国各地提升住宅居住健康舒适性的重要选择,是被市场定义的好房子。其拥有独特居住体验,庭院上楼连接人与自然,且住宅可自我设计、得房率高。当前已经有完善的评价标准,未来还应划分不同气候区编制立体园林建筑的建造技术和评价标准。同时成立全国性技术服务平台,指导各地优化专业物业管理,提升为业主的服务水平和解决具体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亿表示,能源革命任务艰巨,需10年左右周期打造零碳能源系统,海南很有条件成为先行先试区。这一系列举措对海南社会经济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不仅能提高能源安全、降低运行成本、增加农村收入,还能促进招商引资和第三产业发展,其成功经验可对外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表示,建筑耗能巨大,我国过去快速建造中的碳排放主要源于建造过程,而建造中的材料消耗占比更大,若不使用低碳固碳材料,难以实现零碳。使用竹木材料使建筑零碳成为可能。虽然传统用途有限,但现在有了新的开发成果,如竹砼结构。竹木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前景可观,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乡村建设,都可成为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建国表示,绿色城市设计可将空间形态建构、场所营造与生态优先和双碳导向相结合。从城市设计角度可从多维度深入,应平衡边际成本和减碳效果选择合适路径。
亚太地区联盟绿色建筑先锋奖之绿色建筑女性领袖、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叶青指出,海南黎族船型屋是著名的历史文化传承,其建造遵循前水后山、左林右田的准则。它形似船只,就地取材,采用木材、竹子等材料,框架架空结构可防潮防虫,空间布局上层住人、中层仓储、下层为生灵通道。在气候变化的当下,黎族船型屋展现出顺应自然的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志强表示,中国城市在碳排放相关工作中取得诸多成果与贡献。早期从2005年首届国际绿建大会上的《北京宣言》,到2014年推出绿色校园标准,经不断发展,工作范围不仅跟踪气候变化政策且强调数字化跟踪。
围绕“营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的主题,组委会精心策划了5月16日的开幕式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综合交流会”两场全体大会。5月17日平行召开43场专题交流会,交流会邀请了主办单位代表、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顶尖研究院所负责人、领先企业代表等,分享国际国内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方面的最新经验与技术,以促进低碳任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绿色建筑的持续发展。
同期召开的“(海南)低碳韧性城乡科技博览会”展览展示了国内外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立体园林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韧性城乡规划设计、分布式能源技术、建筑智慧运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材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创新产品和实际应用案例,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助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产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