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19日电(记者 陈爱平)数据显示,自2015年4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开馆以来,这座深受观众喜爱的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942万人次,线上、线下全媒体受众突破3000万人次。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说,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三馆合一”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将赓续初心、深耕科普、厚植创新,携手各方共写行业发展新篇章。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在筹备中国恐龙大展和中国古人类大展。中国恐龙大展将自5月18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迄今中国最大的恐龙化石标本正在馆内B2层中庭搭建,预计“五一”前能够亮相。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在19日举办“自博十周年·悦读博物馆”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创新科普演绎与深度知识探秘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观众徜徉在科学知识海洋。
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自然史藏品超过31万件,陆续推出14个教育品牌、5000余项线上和线下高品质科普资源,与全市319所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上海自然博物馆也将围绕藏品启动三项计划和工作:一是博物馆藏品倍增计划——努力在五年之内,让博物馆藏品翻倍;二是博物馆藏品数字化计划,当前已有约十万件藏品实现数字化,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扩大;三是研究推进生物藏品的全息化标准。
19日,观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自博十周年·悦读博物馆”活动。上海科技馆供图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迎来新馆开馆十周年之际,一场“百年传承 共话未来”自然类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国内外博物馆界、科技界、教育界的14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自然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建言,加强全国自然博物馆的协同发展,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博物馆理论体系和行业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提出,博物馆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的重要枢纽,其沉浸式、跨学科的展教模式能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前沿科技、探索未知领域的实践平台,这种浸润式科学启蒙正是培育未来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认为,兴趣和热爱对于科研和科普工作至关重要,博物馆研究人员应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毅攀登科学高峰。
“希望上海自然博物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更大贡献。”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王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