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流侵袭人体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痉挛等,这一时节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心衰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对此,患者更要提高自身警惕。11月26日是第九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琦教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陈欣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红新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先霞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六位国内心血管领域专家齐聚心衰日线上大型科普活动,从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预防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介绍心衰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
心力衰竭是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认识的加深、治疗手段的创新及治疗指南的更新,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红新教授表示,心力衰竭(心衰)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需要的异常状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CVD)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徐红新针对如何预防心衰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讲解,为公众尤其是心衰患者人群减少疾病复发、减少住院频次提供了指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从慢性心衰的概念、常见病因、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科普讲解,使得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心衰疾病的病因与表现,提高公众,尤其是患病高风险人群对慢性心衰的认知,让患者在慢性心衰发病时能够早知道、早管理、早受益。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刘先霞教授围绕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对心衰患者如何最大化缓解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保持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等进行了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王琦教授针对高血压与心衰的关系进行了科普讲解,指出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使心衰风险降低 50%,积极有效地降压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需贯穿高血压患者管理全程。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陈欣教授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科普讲解时,围绕心衰领域的相关常见药物、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治疗的四联方案、新方案等展开探讨。陈欣表示,常见用药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及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不过部分心衰患者由于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能够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的不足一半。药物作为心衰患者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患者一定要了解一些用药小常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对高血压合并心衰的相关正确治疗方法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进行了科普讲解,并指出专家分享所展示的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系列证据,也让更多的心衰患者对治疗心衰这种疾病更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