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上,资本市场要履行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必须深入践行“五要五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使“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理念成为体现价值导向、涵养文化自底蕴的重要载体,以文化软实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时代意蕴和重要意义
第一,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进“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首先要认识金融和文化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在《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提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鲜明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即文化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金融、把握金融、引领金融的实践成果。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同时,文化还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离不开从中华千年文脉精髓中汲取文化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言必诚信,行必忠正”“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朴素道理,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基因。
第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首先,金融文化是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现代金融体系是以信用为基础、以资本为要素、以法治为依托、以市场为平台的复杂系统,要发挥好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动员功能。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既要打造强大的货币、金融机构等“硬实力”,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其次,金融文化是保障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到,金融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只有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隐蔽性和破坏性,时刻绷紧风控这根弦,将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抓紧抓实,才能实现自身长远健康发展;而金融文化可以通过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金融从业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行为模式,为金融强国建设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金融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这要求金融机构聚焦两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劳动价值论强调,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即生产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如果不经过生产过程的使用,其本身将不创造价值。金融机构必须深刻认识到,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则是金融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上,金融机构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聚焦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上来,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二是要坚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民既是逻辑起点,也是价值旨归;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重要基点,大力弘扬以义取利、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经营理念,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实效性,让人民群众更好分享发展成果,真正做到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
第二,坚持正确经营观,切实做到诚实守信、守正创新
经营观念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守正创新,为金融业树立正确经营观指明了方向。一是要坚持以诚为先。“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为本、以信为先是贯穿中华文明的鲜明文化特质,讲诚信、明道义已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现代金融的本质是信用,诚信是金融机构安身立命的基石。作为连接居民与企业的重要桥梁,金融机构必须将诚实守信作为指导经营发展的重要原则,这不仅是金融切实扛起自身责任的要求,更有利于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信心,提高金融需求质量,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六个坚持”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金融机构要不断深化对金融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不断加强金融制度、体系、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可得性和适配性。
第三,坚持正确风险观,切实做到稳健审慎、依法合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稳健审慎”为君子之品、成事之道,其中蕴含的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将本求利”的经营智慧和“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守法不逾矩”的法治理念为当下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现代金融以基于信用的杠杆经营、管理他人财产为经营特点,金融机构只有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观念,科学识别风险、合理度量风险、有效管控风险,才能夯实持续健康发展基础。同时作为金融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必须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做到遵规守纪、守法经营。
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引领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一,突出以文立心、培根铸魂,加强文化理念塑造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证券公司只有把稳文化理念“方向舵”,才能奋楫扬帆、破浪笃行。一是以“合规”守牢底线。当下,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速成型,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正进入新阶段。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证券公司要树牢依法合规意识,自觉按照监管要求健全合规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法治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现代化,以自身的合规经营助力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二是以“诚信”安身立命。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信用中介,证券公司要以贯彻落实《证券行业诚信准则》《证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要求为契机,引导从业人员形成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有责任的价值追求,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证券行业荣辱观,切实将诚实守信、信义为本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以实际行动践履职业道德、积累声誉资本。三是以“专业”体现价值。专业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作为直接融资的“服务商”,证券公司只有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突出专业能力、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才能蹄疾步稳、行稳致远,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要坚持培养专业精神和专业主义,形成学习专业、尊崇专业、按专业精神做事的文化氛围,持续提升研究、定价、销售、交易、资产配置、金融科技等现代投资银行的核心专业能力,打造差异化发展的“硬实力”。四是以“稳健”行稳致远。证券公司是社会财富的“管理者”,其稳健经营不仅影响自身经营的可持续性,更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证券公司应从业务导向上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稳健前行,不急功近利;同时要持续完善风控体系,有效识别、计量、处置各类风险,切实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及时性、有效性,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引导全员提升风险意识,形成与证券公司经营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第二,突出服务实体、深耕主业,以实际行动践履初心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证券行业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用心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一是推进科技金融。证券公司要紧扣新时代金融工作核心任务,在坚守合规风控底线的前提下实现突出主业、规范创新。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在促进科技、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中,更好发挥价值发现、风险定价、交易撮合、增值服务等作用,助力优质创新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二是推进绿色金融。证券公司应把握绿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碳中和债、低碳转型债、绿色ABS、绿色资管产品,引导资金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环境改善。同时要积极弘扬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办公和绿色运营,做好自身运营的碳核算、碳足迹管理。三是推进普惠金融。证券公司应积极助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优化民营小微企业股权融资保障。综合用好股、债等各类工具,围绕产业升级转型、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做精主业。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为抓手,高质量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四是推进养老金融。推动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五是推进数字金融。证券公司要做好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金融服务,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融通的同时,着力推动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加大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对重点领域业务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优化业务、科技和数据的融合联动机制,形成敏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科技支撑能力。(国开证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