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暨“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们齐聚一堂,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读书会旨在通过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之间学生们的交流,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创新能力,为首都高校学子搭建拓展视野、结交朋友、共同成长的青春平台。
在青春读书会上,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走出书本、走进实践中的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直博研究生、“先锋闯将”优秀学生培养计划读书班代表张志强表示,阅读是青年人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青年成长,不能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只抱定专业书籍不放,更重要的在于从阅读中砥砺初心、明确方向。
2022年,张志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治国理政”实岗锻炼计划成员,前往福建宁德,在山区乡镇实岗锻炼。这一次又一次的基层实践,让张志强积累了对农业问题的兴趣,围绕农业转型理论开展的博士论文也有了明确的问题导向;有了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对于书籍、文献的选择就有了系统观念;有了对农业的具象认识,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脑海中就有了现实对应,进行理论抽象时就有了守正创新的基础;有了对农民的真感情,就有了“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责任担当。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范宇翔用“以文铸魂 以教传薪”八个字总结了自己阅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一书所得。“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教育;民族精神的传承,更需要教育。”范宇翔介绍,自己在云南省一所山区中学支教时,将北京常见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读文言经典、读现代文萃,尝试用语文课独特的方式告诉学生: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范宇翔带领学生们成立读书小组、和学生们一起修改话剧剧本,逐渐看到舞台上发光的孩子们,见证着教育的“魔法”,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以书会友 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书架就能看到他的思想和品味。这种阅读活动的机会很难得,让我们走出自己所在校园的局限,观察同辈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在青春读书会的现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的在读博士生吕杨分享了参加阅读活动的体会。
据悉,在2024年“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中,北京正式开启了“我爱上了一本书”首都大学生读书短视频征集活动,鼓励首都大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以及书籍的精华内容。吕杨拍摄的视频《声音的历史故事——<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被评为了优秀作品。
吕杨表示,借助读书活动,自己得以和小时候在《百家讲坛》看到的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有了更多的接触,“赵老师告诉我,文史之学需要少数极其热爱的人去研究,而社会总需要更多的投身科学研究的力量。要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越是变局之中,越能在历史中读出答案。”也是在阅读中,吕杨看到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专业著述,在文字传递中感受到学说的传承、精神的传续。
当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也在现场与大学生分享自已当年在大学校园的学习情况,她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大家提供了方法论,“大家可以用它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思考世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指导中,都会非常有意义。”
同时,张宇蕾提到,期望学生们能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同时要联系实际学、知行合一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青春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也希望大学生们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此外,还要积极参与读书活动,不只照亮自己,更要作为代表照亮身边更多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