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长说|庞雅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博物馆展示与传播
庞雅妮在作主旨分享。(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供图)
10月12日,博物馆策展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庞雅妮,分享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如何展示和传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策展经验。
据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我国重大科研项目。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央地共建的博物馆之一,肩负着将学术界重大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传播的使命,在此背景下,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
其中,“彩陶·中华”展主要聚焦古国时代初期的庙底沟文化,通过彩陶分析庙底沟社会。展览主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进行解读,采用文物中心轴与内容复展线、多媒体互动复展线交融的方式进行展示。而“玉韫·九州”展则聚焦古国时代早期及晚期各区域文明的互动及其兴衰,通过48家文博单位的450余件玉器,分析玉器在不同区域和时间的发展,探讨其如何助推中国文明起源模式。展览分为玉器的空间分布、玉器的社会作用以及玉器背后的意义等三个部分,除了一线一区的展示空间外,展览中还设有互动体验区。
庞雅妮表示,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策展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展览放到展厅里,传播同样重要。为此,“早期中国”系列展览还构建了“1+N”的传播体系。通过精心策划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壮丽画卷。每场展览都配合了近20期的学术讲座,这些讲座不仅对展览进行了宣传,也让策展团队和观众更深入了解展览主题相关的学术知识,将围绕主题的研究做深做实。(王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