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仑四月雪,无花只有寒。
临近立夏,新疆和田平原地区气温已超20摄氏度,但在南部昆仑山腹地,仍旧是冰雪世界。偶然间,我得知有工人在昆仑雪山上架设电线。雪山架线,气冲云霄,听到这个线索后,一首劳动者之歌在我脑中响起。常年在新疆工作,我的镜头主要对准基层一线,各类劳动者是我一直关注的对象。
我当即决定,随国网和田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工地采访拍摄。
事非经过不知难。平日采访,少不了上高原、进沙漠,我对当天的路程略有心理准备,但当越野车颠簸地向昆仑山挺进时,我才深切地明白这4个多小时、100多公里的山路有多艰险。
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一天,但却是电力建设者们一年多来的日常。
海拔一路抬升,从1300多米来到4800米左右。车辆有时沿着激流前行,有时又穿越逼仄的峡谷,更多时候是行驶在仅容一车通过的临崖路段。在绕过一道又一道冰雪盘山路后,我们终于抵达路尽头,来到了和田县稀有金属矿产业园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攻坚地。
该工程总投资约5.86亿元,于2023年2月开建,输电线路全长约210公里,跨越戈壁、沙漠、高山等,地势险要、环境恶劣。工程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眼下正是翻越雪山的关键阶段。
莽莽昆仑,直插云霄,空气稀薄,飞鸟难见。晨光照射到覆有冰川的山体,晶莹发亮,云雾升腾。有工人笑着说:“你们运气好,昨天风雪交加,眼睛都睁不开。”
百余名工人分布在施工沿线作业,组塔,架设导线,运送物资。在这个快速走动都要气喘吁吁的冰冻地带,工人们轻快地爬上50多米高的铁塔,挂在冰冷的铁件上,闪躲腾挪,把由起重机高高举起的零部件拼装成塔。
抬头仰望,天空湛蓝,白云飘过。工人在高空作业,雪山化作幕布。他们灵动的身影似音符,在天地之间奏响壮美的篇章。
27岁的工人吉子木果来自四川。他在雪堆里面操作简易索道,负责为在峭壁上作业的工友运送设备和生活物资。黝黑发亮的皮肤无声诉说着高海拔山区的恶劣自然环境,这位曾在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地多次参与新疆电力工程建设的小伙吐露心声:“主要是冷、缺氧,还好现在都习惯了。”
受限于昆仑山严酷的自然环境,这里一年中符合施工条件的时间有限,工人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100多名工人居住的营地在海拔略低的地带,距离眼下施工区域有大约一小时车程,为节省时间,午饭由专人开车运送至施工点位。由于没有手机信号,工人只能在营地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系,向家人诉说相思之情。
阳光照射下,座座铁塔上架设好的电线泛着银光,伸向更远方。线路一端连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一头又紧紧牵着工人们家庭的幸福生活。
采访完,我望着昆仑雪峰出神,脑海里不断闪现曾接触过的劳动者。在新疆,沙漠戈壁、高原牧区,都有劳作不息的身影。他(她)们或与雪山“共白头”,或与沙漠“长厮守”,或在棉田牧区辛苦劳作,或在基层公共服务路上奔走……
广袤的新疆容得下足够多的可能性和梦想,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三山两盆”间耕耘,奔腾在发展的长河中,常年与寂寞风险为伴,虽是默默无闻,却令河山壮阔,让世人眼中的好地方披上新装。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造就伟业。聆听这响彻在新疆雪山大漠间的劳动乐章,向劳动者致敬!
有人点亮远方,照亮希望:






有人修路架桥,让梦想更畅通:










有人坚守岗位,护你我平安:







有人寻油找气,温暖千家万户:

有人劳作于天地间,收获幸福:








策划:李尕
统筹:费茂华 刘金海
记者:胡虎虎
视频:甄立民 王瑞
编辑:王海燕 刘金海 郝建伟 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