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7日电(杨萌)在5月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了“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具体措施。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宏观金融数据向好 金融体系展现韧性
从效果上看,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呈现出“数量增加、价格下降、结构优化”的运行特征。一季度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贷款同比增长7.4%(若剔除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贷款增速将超过8%),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保持在7%左右平稳增长,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同时,社会融资成本保持低位,普惠小微、制造业中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贷款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金融市场表现来看,一季度股市运行总体平稳,交易活跃,上证指数保持在3300点左右;债券市场在经济信心提升的带动下自我校正;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去年末小幅升值1%左右,跨境资本流动相对均衡。4月以来,尽管面临外部冲击,国内金融体系仍保持稳健,上证指数在4月7日下跌后迅速反弹并企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1.65%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升至7.2左右。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 中国坚定维护金融稳定
潘功胜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经济碎片化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同时,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探索拓展央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的功能,坚定维护中国的汇市、债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十项举措精准发力 货币政策工具箱再升级
为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调控强度,推出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十项具体政策:
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第二,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目前的5%调降至0%。
第三,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
第四,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均从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
第五,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的利率同步调整。
第六,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持续支持“两新”政策实施。
第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
第八,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与调降相关工具利率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第九,优化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
第十,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可购买科技创新债券,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等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多样化的增信措施,分担债券的部分违约损失风险,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科创债券融资提供支持。
结构性工具解决结构性矛盾 未来还可扩大规模
潘功胜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助于推动解决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按照“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原则,先后创设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形成了总量工具为主、结构性工具为补充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到4月末,存续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共9项,主要聚焦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存量余额约5.9万亿元,占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3%,处于合理水平。
此次推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数量的增加,也有价格的优惠,将更好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例如,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将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潘功胜指出,未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各项工具使用效果,还可以扩大工具规模、完善工具政策要素,或者创设新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