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25日电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零售药店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为充分发挥零售药店的优势资源,加强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协同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近日,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致道药政川渝医药论坛”在重庆召开。
多位零售药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就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新的发展机遇、政策影响、处方流转、连锁药店规范化运营与管理、川渝地区药品流通监管政策以及三医协同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政策与市场新环境下,零售药店如何破局?
当前,中国正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公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趋势。零售药店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补充,其“覆盖面广、可及性强、服务灵活”的优势愈发凸显。四川梓橦宫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睿指出,行业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客流下降是当前最直观的难题,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习惯变化,都迫使药店必须重新思考经营模式。”
刘睿认为,零售药店的机遇在于“专业化服务”与“数字化转型”。他提到,随着医保统筹、处方流转等政策的落地,药店需从单纯的商品销售转向“健康管理服务商”角色。“例如,通过引入慢病管理、家庭药师等服务,药店可以增强用户粘性,同时提升专业形象。”
2025年实施的《药品零售监管政策(84号令)》,被业内视为行业规范化的重要节点。刘睿坦言,政策的核心在于“合规性”与“追溯体系”的强化,“84号令对药品流通全链条的监管更加严格,尤其是追溯码的全面推行,要求企业从采购到销售必须实现全程可追溯。这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相关政策的出台,刘睿强调“合规是底线,更是竞争力”。“我们通过内部自查、员工培训以及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确保每一环节符合法规要求。例如,在处方药管理上,我们与医院合作建立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既保障合法性,又提升了服务效率。”
处方流转是零售药店与医疗机构协同的关键环节,但当前仍存在诸多瓶颈。刘睿指出:“线上处方模式的争议、医院与药店数据对接不畅等问题,导致处方流转效率低下。”对此,四川梓橦宫探索了“药诊店”模式——在药店内配备执业医师,通过合法诊疗开具处方,同时与周边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处方来源问题,还增强了消费者对药店的信任。”
三医协同:零售药店的角色重构与未来愿景
川渝地区作为国家医药改革的先行区,其药品流通监管政策以“高标准、严执行”著称。刘睿表示,当地对医保刷卡、追溯码实施等环节的监管力度远超其他地区。“例如,重庆市要求所有药品在2025年7月1日前完成追溯码一对一绑定,这对企业的技术投入和流程优化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他也指出,严格的监管倒逼企业升级:“我们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优化追溯系统,不仅满足了政策要求,还提升了供应链透明度,为未来跨区域合作打下基础。”
医疗、医保、医药的“三医协同”是深化医改的核心路径。刘睿认为,零售药店在其中扮演着“服务下沉”与“资源整合”的双重角色。“药店可以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延伸点,例如承接慢病患者的复诊配药、提供健康监测等;同时,通过医保统筹政策,药店还能帮助减轻医院的门诊压力。”
对于未来三医协同的发展,刘睿提出两点期待:一是政策层面需“松紧适度”,在强化监管的同时,给予药店更多参与医保服务、处方外流的机会;二是推动区域数据互联互通。“例如,打通川渝两地的医保结算系统和电子处方平台,将大幅提升服务效率,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用药在药店’的格局。”
在刘睿看来,零售药店的未来必须依托“专业化服务”与“智能化管理”。“专业化是立身之本,无论是药师团队的建设,还是慢病管理体系的完善,都需要长期投入;而智能化则是效率之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库存管理,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他特别提到,四川梓橦宫正试点“AI健康助手”,通过智能设备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这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药店积累了宝贵的健康数据。
从政策适应到服务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零售药店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挑战。然而,正如刘睿所言:在“健康中国”与“三医协同”的大背景下,零售药店的角色正从“药品销售终端”向“健康服务枢纽”悄然转变,而其未来的发展图景,值得整个行业共同探索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