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壮锦设计推出的壮锦系列衍生品 本报记者 郭凯倩 摄
壮锦,源起于宋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作为广西壮族传统手工艺织锦,其因式样多变、色彩鲜明、纹样别致等特点而著称。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壮锦传承迸发出勃勃生机,出现了各种不同纹样的壮锦以及相关衍生产品。广西金壮锦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金壮锦”)是一家长期从事壮锦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企业,其创始人贺定钰一直在探索推动壮锦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很多壮锦传承人或绣娘能以精湛的技艺织出一块好壮锦,却不擅长研究壮锦并进行开发创新。”贺定钰认为,术业有专攻,需要和专业的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形成合力,推动壮锦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在这一理念推动下,金壮锦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共建壮锦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的合作。
“数字化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推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裕认为,以壮锦为例,推进广西文化遗产数字化、智能化保护利用、创新实践,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壮锦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包含壮锦基因库、“人工智能+”壮锦图案生成系统、壮锦文化虚拟体验馆3个子平台,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其中壮锦基因库对壮锦原始标本进行采集、收录和整理,通过基因提取,构建壮锦技艺图谱体系,实现用户对传统壮锦技艺的高效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壮锦图案生成系统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壮锦图案的个性化定制,从而缩短传统图案的创新设计周期。
壮锦文化虚拟体验馆使用3D建模、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可视化展示壮锦的织造过程,受众还可仿真参与织锦过程或“云穿戴”壮锦服饰、丝巾等。
“项目将缓解壮锦因技艺复杂导致的传承难、人才培养难等痛点,为壮锦技艺创新转化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唐宏说,该平台的亮点在于实现了壮锦从数字化保护到人工智能赋能、创新转化的一体化建设开发,推动非遗从保护传承向产业赋能转型。依托这一项目,学院将与行业产业深度合作,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更好服务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希望这个平台建成后能够面向所有壮锦传承人、艺术设计师、相关织锦工坊和企业开放,大家借助平台,用较低的费用获取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的壮锦纹样,缩短产品设计创新的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同时还能进一步解决壮锦纹样版权、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贺定钰说。
对于该平台发展的前景,贺定钰还有着更远大的期望:“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东盟国家的织锦文化与壮锦相通相融,如果把东盟国家的织锦也纳入基因库,双方联动,一方面能进一步拓宽东盟市场,扩大壮锦生产销售的规模,另一方面也能以基因库和平台为桥梁,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记者 郭凯倩 覃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