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一所海军学院研制出一款微型无人艇,代号“马林鱼”。这种微型无人艇采用“以小博大”的战术,能够有效应对敌方轻型船艇、自杀式无人艇的攻击,成为近年来舰艇防御作战的新兴力量之一。
河海两型并研
“马林鱼”无人艇的核心设计理念在于“小、快、准”与“消耗性使用”,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其具体性能参数。据相关人士称,该型无人艇长度不超过1米、航速可达几十节。参照无人水面艇的划分标准,“马林鱼”无人艇属于X级无人艇(即长度不足3米的非标准级无人艇),是一种“比小型还小”的微型无人艇,主要通过自杀式撞击引爆目标的方式达成作战目的。由于尺寸较小,通常一艘军舰上可搭载多艘该型无人艇。另外,这种微型无人艇可能采用与FPV无人机一样的“第一人称视角”远程遥控操控方式,操作简便、使用灵活。
为满足不同的作战环境,“马林鱼”无人艇分为内河型和海洋型两种型号。内河型“马林鱼”无人艇通常携带约1.5千克的爆炸物,主要用于精准打击敌方轻型舰艇和登陆部队。
海洋型“马林鱼”无人艇携带的爆炸物在2千克左右,主要承担舰队周围水面防护任务,拦截威胁军舰的敌方自杀式无人艇。通过精确撞击目标并引爆的方式,能够有效打击敌方无人艇,保护己方舰艇安全。
三层攻防战术
目前,大中型舰艇采用的传统近防炮、导弹拦截系统在拦截低成本、集群化无人艇时,存在拦截效费比低等问题,如果利用“马林鱼”这样的微型无人艇的三层攻防战术,可大幅提高舰艇安全系数。
一是主动拦截攻击。微型无人艇可携带少量爆炸物,通过“高速机动—精准撞击—自爆摧毁”的模式应对敌方无人艇或浮渡工具,快速消除迫近的威胁。这种自杀式攻击作战方式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初见端倪。二战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曾出动自杀式摩托艇攻击前来抢滩登陆的美军登陆艇和驱逐舰。而在当下的非对称作战场景中,这一战法仍有实用价值。例如,土耳其曾在演习中使用一款专为反舰作战设计的ULAQ KAMA自杀式微型无人艇,对敌方来袭的大中型无人艇展开“侦察—打击—反制”行动,展示了在复杂海况下微型无人艇的反击突防作战能力。
二是电子干扰伪装。微型无人艇搭载电子战系统后,可对敌方无人艇集群实施导航欺骗、通信阻断。例如,英国一家公司使用无人潜艇进行水下电子战测试。该无人潜艇通过模拟大型舰艇的声学特征,成功诱骗敌方无人艇偏离目标。这一作战方式同样适用于水面作战。美军曾利用无人艇群构建分布式电子战网络,通过释放虚假的雷达信号干扰敌方攻击编队。组成无人艇群的微型无人艇既能扰乱敌方行动,还能通过伪装抵近突袭,大幅提升了战术突然性。
三是水下扫雷布雷。常规扫雷舰艇依赖声呐等探测工具探测水雷,并使用灭雷工具对水雷进行引爆,耗时长且存在一定风险。微型无人艇搭载爆炸物抵近雷区后,可以通过撞击方式引爆水雷,还可以采用诱骗方式,吸引智能水雷接近后进行引爆,作战效率和性价比远超常规扫雷舰艇。此外,在布雷作战方面,微型无人艇凭借高机动性与高隐蔽性具备明显优势。其可将携带的数枚水雷依托路径规划实现快速隐蔽布放,将航道变为机动雷区,有效迟滞敌方舰艇的行动。
挑战机遇并存
微型无人艇在舰艇防御作战中优势显著,但缺点同样明显。微型无人艇仅能携带少量爆炸物,面对敌方大型无人艇时,需要依赖精准撞击核心部位实现打击效果,实战容错率低。另外,微型无人艇的操控与通信链路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受到敌方电磁干扰影响。在强电磁对抗环境下,如何保证无人艇的稳定控制和指令传输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微型无人艇在恶劣海况下的作战适应性也有待检验。由于微型无人艇的重量轻、动力有限,强风或涌浪可能影响其航向控制精度,甚至导致失控漂流。
未来,微型无人艇将朝向智能化、协同化、多功能化演进。一是人工智能赋能自主决策。例如,美军“海上猎人”无人艇通过边缘计算进行目标识别和路径规划,减少了人为干预带来的延迟。二是“艇—机”协同作战。微型无人艇配合FPV无人机组成跨域打击群,或将成为未来战场的新战法。这种搭配模式或将衍生出“低配版母舰作战群”,进一步提升多维攻击作战能力。三是模块化任务扩展。微型无人艇在搭载侦察、电子战模块后,其任务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进攻防守,而是从单一的攻防平台转型为多功能作战平台。
由此可见,诸如“马林鱼”这样的微型无人艇的出现,展现了舰艇防御正从传统主要依赖重型武器,向“低成本、高密度、智能化”方向转型。未来,微型无人艇能否在舰艇防御作战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