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4月21日电(刘丰)看风景的人,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听故事的人,也能成为故事里的人,这是沉浸式文旅场景给游客带来的新奇体验。
4月17日-19日,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南平举行。大会期间,沉浸式演出、沉浸式街区、沉浸式非遗体验等不同类型的沉浸式文旅项目精彩登场。这些沉浸式业态,通过运用前沿数字科技和多维体验方式,在如同穿越时空般的演绎中,带领游客“走进”福建故事。
这正是近年来福建以沉浸式场景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的生动注脚。随着沉浸式文旅体验的持续升温,游客从“看风景”变为“入剧情”,推动福建文旅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型。
沉浸式演绎:从历史时空到戏剧幻城的多维突破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17日晚,以朱子文化为载体的山水史诗《月映武夷》在武夷山精彩亮相。舞台上,现代旅行者与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剧场中,270度全景式舞台通过水幕、数控、光影等前沿技术手法,营造出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武夷山水,观众仿佛置身画中,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妙。
据《月映武夷》总导演肖向荣介绍,舞台通过超宽幅高清影像与3D裸眼透视协同演绎,营造视觉奇观,给观众奉献一台丰富的视听盛宴。
近年来,福建各地沉浸式演出项目方兴未艾:在武夷山崇阳溪畔,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印象大红袍》,通过360度旋转舞台和山水实景融合,将采茶、制茶等传统技艺转化为震撼的视觉盛宴;在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150多年前的船政学员的呐喊与悲壮,在《最忆船政》演出里不断回响,观众席随着剧情变化移动,让观众仿佛亲历一幕幕船政的历史性时刻……
一个个沉浸式演绎,以更具穿透力的文化叙事,让抽象的历史和故事变成可触摸的震撼和感动,也成为福建各地撬动文旅消费的新支点。据统计,截至4月18日,《印象大红袍》共演出6397场,接待观众近890万人次;自2023年12月23日首演以来,《最忆船政》演出已突破500场,观演人数约10万人次。而作为文旅大会开幕晚会的《月映武夷》,也计划于“五一”假期常态化驻场演出,持续绽放武夷文化魅力。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谦说,未来,《月映武夷》将突破产业边界,以“驻场演出+文旅衍生”运营模式,确保艺术高度与市场价值统一,期待能实现“一台戏激活一座城”的产业效应。
沉浸式街区:从历史肌理到消费场景的有机更新
“我们理解的沉浸式文旅,应该是一个泛沉浸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基于一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包括了我们在闽韵风华中看到的,有一些行进式的表演、演绎、互动体验。”在携程集团合作拓展部东南大区总经理郝关兵看来,沉浸式文旅大有可为,“沉浸式旅游是一个方向,它让游客更贴近旅游本身、贴近文化本身、贴近产品本身。”

郝关兵说的闽韵风华,正是此次文旅大会的亮点活动之一——“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系列展演。活动依托南平“武夷梦华录”街区,以“一城看遍千年福建”为主线,将福建各地市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搬进古建筑群,构建了全景式闽文化体验生态。游客身临其间,依托沉浸式表演和互动性体验,即可多感官感受闽派文化的千年风韵。
在泉州晋江,2025年1月正式开街的五店市国潮街区,与五店市传统街区形成了“一传统、一潮流”的融合形态。
“我们用古早味唤醒老情怀,用黑科技营造新体验,吸引年轻人,进而吸引高流量。”福建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静雅解码了五店市的流量密码,“我们把600多年的闽南古厝修旧补旧后,植入了高甲戏、快闪、livehouse等传统与时尚元素,让年轻游客到五店市赏非遗、看非遗,把体验非遗变成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在福建,越来越多这样的老街巷、新业态,既延续了历史肌理,又点燃了新的烟火气。修旧如旧的建瓯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引进非遗研习所、文化馆、旅拍换装等业态,游客可以沉浸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市井生活的交融,体验千年建州古城的独特韵味;在泉州古城,中山路百年骑楼变身时尚秀场,游客还可以穿上汉服沉浸式体验“刺桐万国商”场景,世遗不再是玻璃罩中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
沉浸式非遗体验: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
福建是非遗大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其中南音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3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近年来,福建在非遗融入旅游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让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向景区,从代表性传承人走向游客。

邵武傩舞、大田板灯龙、明溪微雕、龙岩采茶灯、乌米饭……“闽韵风华”文化大观园里,一项项非遗技艺、非遗美食、非遗展演,绘就了一幅立体的八闽文化长卷。平潭馆内,平潭贝雕、福州脱胎漆器两项非遗技艺与灯笼工艺结合,制成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灯具。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康桂箖还准备了很多DIY材料,让游客可以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非遗灯笼。
在福建,沉浸式体验正引领非遗旅游新形态。近两年,“簪花围”引爆社交平台,带火蟳埔小渔村。众多游客奔赴泉州,头戴簪花围,身着传统服饰,穿行于乡村古巷。2024年以来,蟳埔村累计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18亿元,线上话题量破百亿。这场现象级文旅事件,正是福建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双向奔赴的最佳写照。
“当我们在霍童古镇看到线狮代表性传承人与游客共同操纵狮子,当孩子们在金斗洋村的畲族武术基地舞起了畲族拳,这些生动的场景都印证着一个事实,那就是惟有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才有生命力,非遗才能历久弥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说,把非遗的“多样性、独特性、体验性、参与性、生活性”转化为游客乐于体验的“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好用”,不仅能满足游客多样化、沉浸式的文化需求,也为文旅产业创新带来强劲动能。
当千年闽越文明在水幕光影中重现,当游客成为古街骑楼里流动的风景,当非遗技艺走进日常生活,这些沉浸式场景正让福建的人文山水“活”起来、“潮”起来、“融”起来,书写“诗和远方”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