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近年来,公路自驾逐渐成为出行的主力,特别是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在总流量中的占比超过90%。作为高速公路沿线重要的服务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已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的“驿站”和“窗口”。为此,交通运输部出台《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推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高质量发展,为公众出行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在自驾游的持续火热下,不少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开始尝试转型发展,从单纯的“加油驿站”升级为交旅融合的文化体验场、网红打卡地。这一转变不但提升了当地旅游知名度,还带动了旅游消费。日前,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对3家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了采访。
在天空之桥服务区可近距离观赏平塘大桥 受访者 供图
观桥景感知超级工程
“白天站在观景台上看大桥,3座蓝色钻石形桥塔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夜间在露营地里看星星,有一种徜徉宇宙的浪漫。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环境十分幽静,但各种功能很齐全,很适合度假。”前段时间,来自广东的自驾游客崔欣玥带孩子住进了贵州天空之桥服务区。
如今,在不少游客眼中,位于平塘大桥旁的天空之桥服务区已成为一个值得专门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今年以来,我们已经累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有,还有定期从香港过来的团队游客,服务区内嘉遇酒店的订单已经排至8月。房车营地的30多个营位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部分房车旅行者能在这停留超过半个月。”贵州交通投资集团下属天空之桥服务区负责人程晓东说。
在程晓东和同事的运营理念中,服务区不只是旅途中的功能性节点,他们坚持“服务区即景区”的运营逻辑,努力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程晓东告诉记者,除基础功能外,服务区先后建成临崖观景酒店、贵州公路传承馆、桥梁科普馆、天文台、天问研学楼等,业态愈发丰富,选择在服务区停留2至3天的游客越来越多。
不仅如此,服务区还发挥集散功能,串联起了周边文旅资源。“桥下就是乡村,我们将以前的施工便道进行了硬化、拓宽,变成通村公路,从服务区驾车10分钟就可以到达周边的村寨。服务区作为连接高速公路和乡村的桥梁,帮助游客实现了快进与慢游的融合。”程晓东说,“我们将附近村寨的万亩果园纳入产品范畴,充分发挥平里河村优美的漕渡河风光和果蔬产业优势,组织水果采摘等体验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天空之桥服务区内还开设了乡村振兴直营店,提供了8个自助摊位,展销当地的四月桃、果冻橙等特色农产品。程晓东介绍,服务区开通运营至今,农特产品的销售额已达560万余元。让他自豪的是,服务区70%的员工是当地群众,村民纷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平里河村村民刘泉娇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刘泉娇在服务区经营着一家特色餐馆。“服务区建成投用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打卡,人气特别旺。以前,我们家在桥下种了不少水果,品质很好,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销路。现在服务区专门为我们设置了农特产品销售摊位和特色小吃摊位,帮我们解决了难题。看到游客对这些‘土味’特产感兴趣,我们真的是打心眼里高兴。服务区不仅是展示平塘大桥壮美景色的窗口,更是带动我们增收致富的好平台。希望有更多游客到这里游玩,品尝我们的特色美食,带走地道的平塘特产。”
“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相信服务区未来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带领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国基建的成果,同时融入当地,看发展、赏村景,我们会持续将交通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谈及未来,程晓东充满期待。
庐山西海服务区 受访者 供图
赏碧波 驻足“第三空间”
“真没想到服务区能美成这样!”南昌游客李笑雯举着刚买的烤鱼串,倚在观景平台的木栏杆上感叹。她身后是碧波万顷的庐山西海,游船划开翡翠般的湖面,惊起几只白鹭。李笑雯认为,位于江西九江庐山西海度假区旁的庐山西海服务区是她和家人自驾游中的“意外之喜”,刷新了她对于高速公路配套设施的认知。
在服务区的亲子互动区,武汉的刘先生正带着女儿制作鱼灯。“原本只是停车加油,结果孩子玩了两个小时不肯走。”刘先生指着女儿手里的竹编鱼灯笑道,“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体验比一般服务区的购物、吃饭有意义多了,我们打算吃完午饭再走。”不远处,20米长的鲜鱼宴餐台飘来阵阵香气,柘林湖的胖头鱼上桌了,游客们围桌而坐共同品尝鱼鲜。
走进西海鱼市,可以“一网打尽”西海出产的本地鱼鲜;在渔文化节中,能够赏非遗、看航模……庐山西海服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将服务区从高速公路配套设施提升为旅行目的地,打造了多元业态,包括亲子娱乐、音乐美食、西海鱼市、水云间书屋、海陆空俱乐部等,这里逐渐成为城市周边兼具烟火气与松弛感的“第三空间”。2024年,庐山西海服务区各商户营业收入突破1200万元,同比增长73.81%。
当然,这座服务区所带来的,远不止经济账本上的变化,更显示出串联周边景区的重要纽带作用。庐山西海服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区依山傍水,是一个“登岸游玩、抬脚即景”的两栖服务区——既连通了庐山西海度假区主码头及观光岛屿,形成湖上观光游览线路,出口又与周边村庄相连,推出了观光采摘、游憩休闲等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
“我们还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和农产品销售,拓宽了周边乡村的增收渠道。”庐山西海服务区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区建成后,家住附近东山村的村民老黄明显感觉到服务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大量过往游客成为新的客源,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以及节假日,餐厅常常座无虚席,收入明显增加,月营业额增长了数倍。”老黄说。
在庐山西海服务区相关负责人看来,服务区要不断提升链接、融合与辐射的能力,让游客从过境转变为停留。
如何让游客停留?有业者建议,服务区需要打造独特的主题IP,比如,结合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丰富业态,满足不同客群的多样化需求,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注重生态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打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做好交通疏导,确保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
“服务区不应只是旅途中的停顿符,而应该成为展示区域文旅资源的窗口。”庐山西海服务区相关负责人说,今后他们继续加强与周边景区、乡村联动,打造更多旅游线路,开发更多文化体验活动和特色旅游产品。
游客在甘肃洮河如意湾太石交旅融合服务区体验水上运动项目 受访者 供图
宿船坞 体味乡间生活
初夏的洮河畔,北京游客木木站在船坞酒店的露台上,望着湖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仍在感叹——原本只是自驾途中歇脚的服务区,却成了她驻足两天的“宝藏地”。湖上桨板划过的水痕,草坪帐篷飘来的烧烤香气,傍晚热气球升空时的欢呼声,凌晨推开窗撞见的“一池星河”,都让她感叹:“这里像是从高速公路旁‘长’出来的世外桃源。过去总觉得服务区是停一下歇歇脚的地方,现在倒成了记忆的‘高光点’。”
带给木木“意外惊喜”的是甘肃洮河如意湾太石交旅融合服务区。负责这一服务区运营的甘肃新丝路交旅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波介绍,去年4月开放至今,这片占地50公顷的空间已经累计接待游客90.6万人次。宋波笑称,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刷到“西北服务区竟有热气球”的短视频后专程赶来打卡,今年五一假期,服务区的船坞酒店一房难求,凌晨时分还有不少游客在营地拍星空。
漫步服务区,轻松快乐的气氛扑面而来——2000平方米的紫斑牡丹竞相绽放,涂鸦墙上藏着马家窑彩陶的图案,陇味美食街地道的小吃香气扑鼻……最热闹的淘淘兔乐园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父母们则在树荫下吃着早上刚刚摘下的临洮蜜桃。
“我们不是在服务区里造景区,而是让服务区‘长’进乡土脉络里。”宋波指着远处连片的景观林带说,212国道将服务区与太石镇的农田、村舍缝合成一张网——春天,村民把桃树苗栽进乐园草坪,有了4月桃花节的满园云霞;夏天,农户开着三轮车把蜜桃送到美食街,游客尝鲜后常忍不住追问“能去果园采摘吗”;秋日,缀满枝头的梨子、山楂成了船坞酒店的天然装饰品,随手摘下一颗擦擦就能咬出香甜的汁水。“一年来,通过路衍经济延伸,服务区所在的太石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
最让宋波自豪的是农文旅融合带来的“化学反应”。“服务区开放一年,周边村庄的闲置劳动力找到了新岗位。我们已经吸纳了100多人就业,其中90%为周边村民,他们从事乐园运营、安保等工作。我们还专门邀请了果蔬专家对如何种植进行技术指导,邀请当地职业院校老师和文旅单位人员对工作人员进行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
当了半辈子农民,夏玲如今却有了新身份,经营着众可小吃店。去年4月服务区开放时,她把家里祖传的搅团手艺带到了这里,青石板上捶打出的荞麦面团筋道弹牙,浇上临洮特产的浆水酸汤,再撒一把现炸的葱花辣子,美味的搅团就做好了。地道的传统美食吸引游客在此停留体验。夏玲说:“以前守着3亩桃树,年头忙到年尾最多挣几万元,现在一年却有了20万元的收入。”
村子里的很多农产品搭上了服务区的“快车”,周边村民种植的桃子、苹果、山楂可以直接到服务区进行销售。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路衍经济为笔,以农文旅融合为墨,持续绘就交旅融合的壮美画卷。”宋波说。